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傅瑩外交的三種表情

http://www.CRNTT.com   2010-02-08 13:53:37  


 
  北京奧運會之後,常常有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奧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變化,中國將向何處去?

  文章中,傅瑩以“我”的親身經歷,講述中國的變革和挑戰,傳達中國人的感受與聲音,以心香之誠,淚酒之悲,紀其實而存其真。她寫得平心靜氣,讀者卻讀得激情澎湃。

  真誠

  《如果西方能夠傾聽中國》被認為是傅瑩的標誌性作品,刊登在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電訊報》上。一位英國讀者贊嘆說:“文章論點清晰易懂,雖然有不同觀點,但說理的方式令人能夠接受。”

  是說理,不是評論,更不是蓋棺定論。文中,她還引用其他中國人的困惑,證明現在中國人對西方的真實心態。

  一個年輕朋友看了BBC對火炬倫敦傳遞的轉播,他在給我的信中寫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樣,很多人可能從中領悟到,中國融入世界不是憑著一顆誠心就可以的,擋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牆太厚重了。

  實際上,最早這是一篇中文作品,完成於4月6日火炬傳遞結束當天,寫完後,就被傅瑩扔到了廢紙簍里。

  接下來的幾天,她和不少英國學者、記者進行了爭論。雖然用事實和論據說服了對方,但對方指出了這樣一個現實——“藏獨”組織有一套完善的宣傳機制,會在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但中國政府的聲音呢?於是,那篇扔在了廢紙簍里的文章被找了出來,傅瑩用英文重寫了一遍。

  跟編輯溝通的過程相當順利,《每日電訊報》編輯Rhidian Wynn Davies向本報回憶說:“刊登傅瑩閣下的文章是在總編授權下由評論編輯決定的,過去還沒有中國大使給我們報紙寫文章,之所以能發表是因為她文章的優點,很難說這反映了中國官員整體外交方式的變化。”

  這並非是傅瑩在英國媒體發表的第一篇作品。早在4月5日,火炬傳遞前一天,她就已經在《泰晤士報》發表過文章《奧運會屬於我們大家》:

  每次看到大昭寺門前磕長頭的善男信女,看到藏族老婦人轉動著經輪,看到年輕的喇嘛熱辯經文,誰又能不感動於他們的虔誠。……西藏自從13世紀就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藏族同胞是56個民族的中華大家庭的一員,而我本人也來自其中的一個少數民族。

  而最近發表在《每日電訊報》上的《不能說中國對“能源貪婪”》則舉了一個國內讀者耳熟能詳的例子。

  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有的地方非常缺水,一個村子的農民一輩子隻洗三次澡,出生的時候、結婚的時候、死的時候。如果我們不能要求富人放棄洋房、汽車,我們能告訴那些中國農民:你們無權擁有他人擁有的生活嗎?中國的使命在於,如何使13億人都有機會實現他們的夢想,但要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來實現。

  善良

  除了外交大事,傅瑩偶爾就文化方面話題發表的見解,也每每成為英國媒體關注的焦點。

  去年9月23日,《憶霍克思先生》出現在《衛報》文藝版。霍克思是牛津大學一位中國古代文學學者,他把《紅樓夢》(《石頭記》)翻譯成了英文,並因此而成名。傅瑩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去年4月的一個下午,陽光充滿暖意,傅瑩與友人一起拜訪了霍克思在牛津的家。

  我尤為喜歡先生翻譯的開篇詩——好了歌。這首詩代表著全書的中心思想,但是,只有到故事結尾的時候,當生長於富貴之家的寶玉從錦衣玉食淪落到了“圍破氈”、“噎酸齏”的境地時,當他終於意識到人生的歡樂如夢一般稍縱即逝之際,全詩的含義才表露無遺。……他選擇了《石頭記》作為書名,還將“怡紅院”譯為House of Green Delight (少怡宅),似乎在回避“紅”字,難免受到質疑。其實中文中“紅”寓意人生最美好的事物,比如青春、愛情、財富、高貴,營造著貫穿全書的意境。

  不僅寫文藝,偶爾也會來篇娛樂文章。2009年11月,英國一檔電視選秀節目《X元素》進入決賽的選手,居住在傅瑩官邸附近。當時,英國發行量最大的通俗報紙《太陽報》報道稱:“駐英中國大使館不堪附近歌迷騷擾,並向英國外交部門投訴,大使傅瑩十分生氣”。沒想到傅瑩竟在百忙之中給該報寫信澄清“外交糾紛”真相——“這真是太有趣了,其實在有空的時候我也很喜歡看《X元素》,而且我有喜歡的選手。”傅瑩甚至對熱門選手一一點評,並說自己的女兒也是中國《超級女生》的粉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