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黃亞生:中國的農民工與城市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2-04 10:17:38  


 
  是中國嗎?不是。這是上世紀60年代的巴西,1968-1974年巴西的GDP增長每年11.4%,但整個1980年代是停滯不前,即所謂丟失的十年。像巴西這種國家,1950年代的時候人均GDP就相當於我們的台灣省、韓國的兩倍,到現在大概連三分之一都不到,1990年代有多次金融危機不穩定,經濟發展速度放慢,政治上也不穩定。巴西在上世紀60年代,有些方面和中國是相當相似的。而且巴西當時被外資看好,被認為是“經濟奇跡”。這些用詞今天都被用於中國。中國經濟最大挑戰是消費和內需的下降。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例低是因為我們東亞文化強調儲蓄,韓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也是東亞,也是有東亞文化的,它們的消費占GDP的比例遠遠比我們中國高。雖然今年消費官方數據很好,社會零售增加了15%,遠遠超過GDP的增長。但是中國的統計數據是很複雜的,中國的社會零售一部分是家庭消費,一部分是機構消費。在這方面我找不到特別好的數字,所以我自己去查中國統計局的關於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收支調查,用它的收支調查數據跟官方的比例做比較。機構消費差不多是整個零售消費的25%,而在1980年代為10%,到了1990年代,機構消費占整個零售消費大大增加。

  我自己很懷疑15%裡邊有多少真正是家庭消費。從過去歷史的數據來看,機構消費在整個消費中占的比例非常大。再解釋中國消費下降的問題,一種理論認為,是謹慎性的儲蓄和社會保險不足造成的;另外一種理論認為,謹慎型的消費主要是因為收入過低,而不是因為儲蓄過高。我自己比較贊成第二種觀點,也就是說中國消費下降是因為中國國民收入的增長嚴重落後於GDP的增長。很多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消費比例都比中國要高15%-20%左右。那些第三世界並不是有很發達的社會保險體制——印度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社會保險機制,但是消費占GDP的比例卻相當高。

  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兩份報告,第一個報告認為儲蓄過高,他們展現的數據表明中國城鎮儲蓄從15%上升到2005年的23%。另外一份IMF報告認為,即使你考慮到儲蓄率上升的話,也只能解釋消費下降8%其中的1%。也就是即使考慮這個也不能全面解釋消費的下降。

  第一份IMF報告對儲蓄的算法裡頭有一些稍微複雜的問題。它的算法是儲蓄等於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支出。如果你要看美國國民核算統計數據,是個人儲蓄等於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支出,“個人支出=個人消費支出+個人利息支付+個人轉移支出”。IMF采納了對消費非常窄的定義,如果不採取這個定義,採取美國定義的話,可能會得出另外一個結論。

  此外,1990年代中國家庭消費有很大的變化,就是消費支出平穩上升,但是個人支出增長很快,稅負增加也很快。IMF經濟學家做統計的時候,計算的是個人所得稅,但是沒有計算1990年代的新增稅。在我看來,那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消費過低是因為儲蓄率過高,很可能這裡邊有計算錯誤,很可能他們把中國的儲蓄率高估了,如果重新做計算的話,可能得不出這個結論。我想指出的是,周小川行長在2009年7月一次會議上,也提到了這個現象,就是中國家庭儲蓄率並沒有提高,而是政府和企業的儲蓄率提高了。所以我想中國家庭消費下降並不是因為中國家庭儲蓄率升高,而是因為中國收入的增長相對於GDP來講嚴重滯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