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李鐵:中國學術投機“進軍”國際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0-01-12 11:26:55  


 
  在美國,對於教授的評價和待遇,也由各個學校自己決定。學校是獨立的,自然不會在這個問題上亂來,這和私人企業不會請一個庸才當工程師是一樣的道理。誰有資格當教授,一般由學校的學術委員會獨立決定,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看有沒有真才實學,絕不只按發論文和課題數量來定。

  以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約翰.羅爾斯為例,他用了20多年,在他50歲的時候才發表了代表作《正義論》,之前十幾年,他發表的論文數量屈指可數,但很早他就是教授了。

  另一位大哲學家海德格爾,他在1925年申請馬爾堡大學教授職位的成果只是一篇還沒有發表的講課稿件(《存在與時間》的雛形)。大學的學術委員會覺得這篇講稿水平足夠,就願意聘請他做教授。而在目前中國的學術體制下,羅爾斯和海德格爾可能還要在講師職位上煎熬多年,直到他們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足夠數量的論文為止。

  美國的大學是向下負責,也就是向社會聲譽、向學生市場負責,其利益也來自下面。而中國的大學不同,主要是向上負責,大學辦得好不好,得到多少資源分配也由上面說了算。教授們的職稱、待遇、收入,這幾年都日益課題化,而課題,多半都是自上而下分配的資源。這就是學術行政化,行政化就要考核政績,就自然會搞出一些量化的指標。

  和奧運會金牌戰略一樣,現在大學實行的是“SCI戰略”、“國家課題戰略”,君不見,這些年各大學大會小會講的都是這個,經常進行SCI論文和課題大動員,定期表揚重獎課題大戶、論文大戶。這些量化的指標,作為政績層層上報,烏紗帽和錢袋子,都系於此。

  在此機制之下,井岡山大學的SCI英雄們誕生了,中國學術論文的泡沫時代誕生了,世界科學界的一朵“奇葩”誕生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