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一份重點中學名單背後的沉重話題

http://www.CRNTT.com   2009-11-20 13:20:11  


優質資源的稀缺匱乏,也客觀上催生了重點學校變著花樣亂收費,家長千方百計“自願”交費擠進重點校的亂象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訊/新華網今天發表評論員王甘武的文章“一份重點中學名單背後的沉重話題”,作者認為,“在相當一部分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讓天下所有的中小學生進同一所學校,上同一個老師的課…這樣的教育或許才算機會均等和公平。但實際上這樣的參照標準會讓我們考慮問題的思路偏離正確軌道…必須實事求是,從有利於鼓勵先進、幫助後進的角度制定政策,而非通過扯重點校的後腿來實現與普通校‘看齊’”。文章內容如下:

  近日,北大公布了“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獲得資質的39所學校名單,有落選中學對北大的標準提出異議和不同意見。儘管北大招辦表示,推薦制是一個“增量”嘗試,不會讓未獲得推薦資質的中學利益受損,但以北大的特殊地位,這樣的推薦資格給予誰,都將是莫大的榮譽和最好的宣傳。已有不少人在擔心,這種推薦會讓更多的資源流向大城市、名中學,從而擴大這些有優質資源的學校和落後地區、普通中學之間的鴻溝。

  北大此舉,對於打破高校招生“一考定終身”,開辟多種途徑選拔優秀學生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在當下學術腐敗和社會風氣的大環境里,公眾對這樣不看高考分數的“綠色通道”抱有疑慮也在情理之中。對教育公平話題的高度關注,映射出教育公平不盡如人意的實際。城鄉差別,區域差別,重點校和非重點校差別,投入有限和分配不均的差別……種種歷史原因和現實國情,讓這個話題愈發沉重,更加複雜。

  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強調,“要把均衡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公眾和一些媒體以及“落選”中學也以此為標準和理由,質疑甚至否定承認差別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合理性。

  由此觀之,在相當一部分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讓天下所有的中小學生進同一所學校,上同一個老師的課,接受同一份高考試卷測試,再按照同一個分數線錄取,這樣的教育或許才算機會均等和公平。但實際上,這樣的參照標準不僅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而且會讓我們考慮問題的思路偏離正確軌道。

  重點學校的形成,有政府資金重點支持的因素,也有學校管理者治校有方,教師敬業努力,學生勤學上進等多種因素。內外因的結合加之“馬太效應”,讓各地湧現出一批代表當地教育最高水平,充分展示當地教育政績的重點學校。當地政府對其自然寵愛有加,學生和家長自然也是趨之若鶩。相對於數量眾多、質量平平的普通校,重點學校猶如鶴立雞群。優質資源的稀缺匱乏,和教育機構統一工資標準福利的統一管理模式,客觀上催生了有“經營能力”的重點校變著花樣亂收費,家長千方百計“自願”交費擠進重點校的亂象。

  校際差距是客觀存在,縮小差距的目標當然應該堅持,但必須實事求是,從有利於鼓勵先進、幫助後進的角度制定政策,而非通過扯重點校的後腿來實現與普通校“看齊”。為什麼有的地方讓重點校教師到普通校交流任教的辦法乏人響應、陷入困局,除了自身福利待遇、職業發展的顧慮之外,違背了繼續推動重點校加快發展的大原則,當是重要原因之一。

  加大對普通學校的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待遇,是縮小校際差距,均衡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整體水平,實現教育公平的根本。但現實難題是,在一定時期和範圍內,可以投入教育的資金總是有限的。給重點校多了,給普通校的就會少。目前的突出問題是,重點學校“贏者通吃”,財政撥款、政策支持、社會捐助、家長贊助,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錢可以左右逢源、伸手就有,而普通校卻落得個政府不疼、家長不愛的結果,謀求發展困難重重。教育投入不能雪中送炭,卻願錦上添花的做法,無疑在加劇教育資源的配置失衡。

  如何把有限的教育投入用好,實現均衡教育資源的長遠目標,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教育部門知行合一,在承認校際差距的基礎上,把促進優質教育發展壯大和幫扶普通學校提高質量結合起來,針對兩者不同實際,採取差異化政策,有針對性地管理和幫扶。比如一些重點中小學,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條件較好,能力較強,完全可以轉為民辦,面向市場,減少直至停止撥款,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市場規則提供優質教育服務,不受公辦學校事業單位工資福利待遇標準的限制,搞“上不封頂”,進一步激發教職工辦優質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教育經費主要投向普通學校,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切實改善辦學條件,落實教師法定待遇並改善福利,激勵、吸引人才脫穎而出。

  一個給政策,一個給資金,用差異化方式解決制約重點校快速發展和普通校難以發展的不同問題,相信更符合中國的實際,更符合學生和家長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