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IT破產 再發金融風險警示 | |
http://www.CRNTT.com 2009-11-06 10:06:59 |
證券日報刊登記者張志偉述評文章表示,正當全球經濟被復甦陽光雨露籠罩、樂觀情緒日逐升騰之時,CIT集團的破產,不啻為一聲驚雷”。西方銀行業還遠沒有到“痊愈”,經濟復甦遠非一路陽光坦途,風險排查與防範不應擱置不理。 文章分析,CIT集團破產,對復甦中的美國經濟造成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不容忽視。 其一,100萬個嗷嗷待哺的企業面臨“斷奶”。CIT集團是美國最大中小企業放貸公司之一,為近100萬家中小型企業提供金融產品和顧問服務。在金融危機中,小型零售企業腹背受敵,苦於信貸緊縮,CIT破產無疑又是雪上加霜。 其二,宣布美政府23億資金“打水漂”。CIT集團去年獲得美國政府援助的23億美元,結果仍然無法挽救自己的命運。儘管CIT集團7月間躲過一次崩潰,但其所依賴的融資均在金融危機中蒸發,最近在10月28日才又獲得45億美元緊急融資。我們慨嘆這些付諸流水的資金之餘,進一步擔心,這家第一個經政府救助仍破產的企業,將把對美救市政策的懷疑氤氳到其他領域。 其三,CIT的破產不止是一個警鐘。在CIT宣告破產的同時,美國中小銀行的破產噩夢仍在延續,上周五曾出現9家銀行同日關門的“盛況”。由此產生的惡性循環會不斷破壞整體經濟。上周五,CIT的股價一開盤就跌到64美分,影響道指大幅收低,2007年時該公司的股價一度高達60美元。有關專家認為,其倒閉最終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許要比想象來得更大。 文章指出,CIT破產,我們一方面要關注其進一步產生的“裙帶”影響,及時應對;另一方面,對於國內“風險可控”的中國銀行業來說,未雨綢繆,仔細盤查潛在風險,防患於未然是當務之急。 今年以來,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信貸政策充當了“急先鋒”,不少銀行因之“放鬆”了標準,自然難免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隱患。 一些“非常規”的情況發生了,從銀行業內人士的觀點中不難察覺到秋毫。“有些是資本金不到位就發放,有些是企業財務指標根本不符合審貸標準也發放了,對擔保公司的審核不嚴格”;“地方政府和企業給銀行施加壓力,給銀行一個好項目再搭配一個壞項目,銀行為了爭奪客戶也只有兩個都放”;“貸款壘大戶現象增多”。 “防止出現‘問題’貸款已經成為當下銀行的重中之重。”這也許是銀行內人士的較普遍的看法。 瑞銀證券近期對各大銀行業整體信貸風險狀況評估顯示:工行、招行、中行和建行的信貸風險均低於平均水平,而華夏、民生、交行的信貸風險最高。美國最近就中國信貸規模的快速增長發表評論,認為中國銀行業貸款組合的質量令人擔心。這些觀點也許存在偏頗,但不能不引起深思。 10月23日,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商業銀行每季度進行一次常規壓力測試,建立和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 “壓力測試”是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政府對銀行風險控制的要求,對於揭示和防範風險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理應倡導和嚴格督導這種未雨綢繆的“壓力測試”的普及,以呵護中國金融業的康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