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傅佩榮:說孔子講人性本善不合本意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15 11:07:49 |
最有爭議的可能是“克己複禮為仁”,大多數人都講成是克制自己、約束自己,要去實現禮儀的規範的意思,怎麼可以這樣講!因為顔淵是孔子弟子中最沒有欲望的,孔子講的“克”是能夠的意思,能夠自己做主去實現你的規範。一句話,就是化被動為主動。真誠的力量由內而發,由被動行善變為主動行善,生命就有主體性了。孔子整個儒家講的是這個思想。現在把克己複禮變成兩半,那這個儒家怎麼談得下去呢? 覺得道家很消極,不切實際,這是對莊子的誤解 記者:通常人們覺得莊子的思想消極避世,對此你是怎麼看的? 傅:其實,對於莊子的誤解,在中國歷史上早已發生過了。魏晉有“三玄”之說,指的就是老、莊、易。當時的人們讀老莊都是清談,清談到最後覺得老莊很玄妙,到底宇宙的本體是有還是無,討論不完。其實他們忽略了一點,莊子講到人生的關係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是指外表跟人同化,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內化指擁有道後內心安定自足,沒有缺乏。莊子避世嗎?戰國時代中期,是個危機四伏的亂世。憑莊子的本事,做官不是問題,但是要付出什麼代價?避世並不困難,難的是避世之後轉而修煉內心世界,使它廣闊到超越天地,以至可以作逍遙之游,享受無比的自得之樂。我們就算生活在治世,不是也常受俗人俗事干擾而心煩意亂嗎?我們不是偶爾也想避開人群,讓自己喘一口氣嗎?莊子的示範其實對我們很有啟發作用。 記者: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向莊子“借”了什麼智慧? 傅:我年輕時學儒家,覺得道家很消極,不切實際,對人生沒有幫助。到了40歲左右,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 我自己學莊子最大的收獲是三個字“不得已”。不是委屈、無奈的意思,而是判斷做一件事的時機。條件成熟時,你就去做,完全不露形跡;條件不成熟就不要勉強,因為即使成功了也是累得很。比如說上《百家講壇》,2006年時我也是興衝衝跑來,心裡想,哎呀,太好了,可以參與國學熱這麼大規模的思潮了,但是當時條件不成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都完全可以理解。我為什麼要強人所難呢?對於這種事我一向都是“逆來順受”的,從忍受、到接受、最後到享受。 人物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曾獲台灣地區中正文化獎、最高文藝獎獎項。 傅教授一直致力於國學的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1990年以來,每年開展200多場哲學講座,還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近年來,亦曾多次受邀在祖國大陸演講。著作逾百部,大陸已出版的有《哲學與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學》、《自我的覺醒》、《解讀論語》、《解讀莊子》、《解讀老子》、《解讀孟子》、《傅佩榮〈論語〉心得》、《傅佩榮<四書>心得》、《儒家與現代人生》等。 (記者鄭媛)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