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遏制特殊利益集團是經濟繁榮的前提

http://www.CRNTT.com   2009-02-18 07:41:58  


 
  清代在康熙時代曾設有四個海關: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外國商人可以前往四地貿易,這是“四口通商”時期。雍正四年(1726)三月,福建巡撫毛文銓向雍正匯報福建海關的情形時,分析了此前十幾年到福建來的外國商船越來越少,甚至“數年以來,竟絕無一至”的原因。毛巡撫分析說,外國商船不願到福建來,是因為福建的衙門需索陋規太厲害,一只載貨值百萬兩銀子光景的商船,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幾大衙門先要各自勒索陋規到五六千兩銀子,下面的各級文武官吏各種各樣的勒索還沒有計算進去,外商們聽說了這種情況,就都不敢來了。

  在這個事例中我們看到:福建各級官吏為了自身的“特殊利益”(歷史上稱為“陋規”)而導致商業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番船不敢在福建停泊,對外貿易無法進行,福建的地方經濟自然大受影響,地方繁榮就成了無源之水。據毛巡撫的進一步分析,福建是山海之區,靠對外貿易謀生的老百姓不少,如今外貿受阻,他們的生計必受影響,沒了生計的人不免鋌而走險,這樣社會問題也就增多了。由此可知,福建官吏們的行為不僅阻礙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且成了社會矛盾醞釀的潛在因素。 

  福建官吏為了追求本集團的“特殊利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已經够大了,但是比之廣東粵海關官吏對中國歷史造成的負面影響來說,還算不上什麼。 

  清代乾隆時期的海關政策有一個重大的調整:變“四口通商”為“單口通商”。在“四口通商”時期,外國商船不敢去福建了,後來大多前往廣州的粵海關貿易,但是在粵海關貿易久了,情況越來越像福建,外國商人覺得難以忍受,於是他們前往寧波,準備探尋不去廣州貿易的方案,這種做法引起了廣東官員的恐慌,他們想阻撓這種行為。剛開始的時候,廣東官方向皇帝提出的建議是向前往寧波浙海關貿易的外國商船徵收比廣州粵海關多一倍的關稅。但是外國商人還是寧肯去寧波。在經濟政策調節無效的情況下,乾隆下令關閉其他三個海關,只留下一個粵海關。 

  “單口通商”政策對中國歷史走向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使中國喪失了發展海外貿易、融入世界經濟大格局的機會,也成為鴉片戰爭失敗的遠因。而追究這個政策出台的原因,則主要是利益集團對乾隆做了游說的工作,使乾隆做出了違背歷史潮流的判斷。這個利益集團,包括粵海關官吏、廣東官方以及北京以內務府為中心的一大批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