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月刊:統一模式選擇及內在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4-07-28 00:02:12  


 
  在比較政治中,國家間的比較主要有最相似系統設計(求異)與最不同系統設計(求同)兩種方法,多數情況是兩者兼用。前者試圖比較具有許多共同特徵的政治系統,以控制某些不同點,同時突出其他不同點的方法,力求識別在相似國家之間不同且能解釋所觀察到的政治結果的關鍵特點;後者比較那些除了待解釋的政治結果和被視為對該結果重要的一兩個解釋因子之外,沒有什麼共同特徵的國家,旨在識別不同國家的相同特點,以解釋特定的結果。④目前學界用來比較二戰後國家統一模式的個案有東西德統一、南北越統一、也門統一等。鑒於中國的國家統一事業尚未完成,因此本文以過程維度入手,從三個國家統一過程的對比(求同)以及與中國國家統一過程對比(求異)兩個層次,交叉使用求同與求異兩種方法,對中國與三個國家統一模式進行類型學探討。

  冷戰體系下大國對這三個國家統一進程的介入是影響國家統一進程的關鍵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在當代國際體系下,國際勢力勢必會介入分裂國家的統一過程,這是國際體系的本質使然。有學者認為,為了主導統一進程,追求統一的國家必須充分觀察和捕捉國際格局的變化趨勢,並創設出一種機制盡可能地利用積極的國際介入,最大程度地屏蔽惡意的國際介入。⑤不過,上述國家屬於冷戰體系下的非核心國家,無論是利用“積極介入”,還是屏蔽“惡意介入”,都必須在冷戰體系下展開,核心國家介入是當時政治對抗格局下的“陽謀”,對這些非核心國家來說絕大部分情況下衹能接受和利用,很難拒絕。對這些國家來說,統一的過程必須遷就於大國博弈格局的變化。儘管有些國家有表面上的自主性,背後卻是大國操控的現實。

  國內政治力量沿著大國鬥爭邊界建構起來並根據大國格局變化安排統一進程。有學者在比較了越南、德國、也門等國家之後,以主權統一為原則,歸納出民族分裂國家統一進程的“武力統一”、“吸收統一”、“經濟優先一體化統一”等模式,並對各種模式的異同尤其是差異性進行了比較,頗具啟發性。⑥不過從更高的抽象層次看,這些“模式”表面上看起來有很大差異,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即在大國干預之下,發動統一的一方形成優勢,這種優勢既可以是武力上的優勢,也可以是經濟或者文化上的優勢,然後借助於國內特定的政治經濟結構完成統一。相較之下,國際因素的重要性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超越國內因素。因此在討論國家統一問題時,不應過度誇大國內因素的重要性,尤其是經濟聯繫以及情感聯繫等因素,須與國際形勢配合才有可能發揮關鍵性影響。以經濟聯繫為例。兩德統一是經濟聯繫發揮重要影響的典型個案。西德憑藉自身強大的經貿實力,給予東德各項優惠條件,通過兩德間密切的經貿關係,克服兩德間日益加深的疏離感,使東德分離主義“劃界政策”無法得逞。⑦不過如果考慮到德國統一的具體情境,如果沒有蘇聯的崩潰與美國和歐洲的支持,東西德經濟聯繫的加強並不必然導致國家統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