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 |
中評智庫:台灣經濟與大陸脫不了鈎 | |
http://www.CRNTT.com 2021-09-12 00:04:46 |
台灣經濟為何與大陸脫不了鈎?因為這麼做違反了經濟規律。經濟事務是有客觀規律的,產業發展和經貿往來必須遵循基於比較優勢而來的成本效益法則,除非是基於國家安全需要,可以不計成本和市場競爭力地生產和消費之外,絕大多數的民生用品都要考慮到性價比。一旦考慮到性價比,就必須依循成本效益的經濟規律,無法靠政治操弄轉變或扭曲。 台海兩岸之間,由於各種先天條件的約束和後天形勢的推移,祗要依循成本效益的法則運作,台灣的產業發展和經貿出路必然和大陸高度相連,不僅無法脫鈎,還可能越連越緊。換句話說,海峽兩岸已經是經濟命運共同體,唇齒相依,禍福與共。以下我們先來看一看台灣執政當局曾經採取過哪些想要和大陸經濟脫鈎的動作,以及這些動作效果如何? 貳、台灣的脫鈎動作與政策效果 台灣執政當局想要和大陸經濟脫鈎的動作分別出現在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擔任台灣領導人的時期,事實證明,這些政策的執行成果並不怎麼有效,甚至於出現與政策目標背道而馳的情形,以下略加說明。 一、李登輝的“戒急用忍” 前面曾經提及,由於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講話,確定中國大陸要繼續走改革開放的路線,促成台商踴躍西進,同時帶動了兩岸貿易額的快速增長。特別是1994年1月,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33%,讓中國大陸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大增,對於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形成了強大吸引力。依據台灣方面的統計,1992年之時,台灣和大陸及香港之間的貿易情況是,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113億美元,進口34億美元,總計147億美元;到了1995年之時,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已增至166億美元,進口46億美元,總計212億美元。 順著這個情勢,台灣官方原本對開拓兩岸經貿合作展現高度興趣。1993年之時,擔任台灣經濟部長的蕭萬長,接受了台灣一些學者專家和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的建議,決定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計劃,要以大陸作為腹地,打通兩岸經貿往來的渠道,讓台灣成為“大陸接軌世界的門戶,世界進入大陸的跳板”,打造台灣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當時擔任台灣領導人的李登輝原本是支持這個構想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