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幣國際化處於“兩難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3-09-07 09:58:27  


在開放資本市場與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上,中國實際上是處於“兩難困境”,需要尋找新的道路來擺脫這種戰略困境。
  中評社北京9月7日訊/金融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在中國已經至少被提出20年有餘的時間,卻始終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其中的主要原因,不僅在於體制、法律、人才、市場環境等這些國內方面的問題,更主要的原因是開放的國際條件始終不好。

  發達國家“減赤”過程漫長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文章表示,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不到十年後又爆發更大規模的全球金融危機。次貸危機的特點也與傳統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相同,傳統的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危機是在生產過剩背景下爆發的危機,但此次危機卻是在生產不足背景下爆發的危機,或者說傳統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因為實物產品收支“黑字”過大所發生的危機,而今天的危機卻是因為實物產品收支“赤字”過大所發生的危機,正是因為實物產品收支的赤字性不平衡,才引起貿易收支、財政收支、資產負債表等一系列價值形態的不平衡。

  在新全球化背景下,由於有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能夠以比發達國家更低的成本生產實物產品,就使發達國家希望糾正實物收支不平衡,從而走出危機的道路,相比傳統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更加艱難與漫長,並且也導致傳統的對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辦法大多失效,沿用傳統辦法只會加大生產不足矛盾,加大國際收支赤字。

  隨著中國重工業產品生產與出口能力的不斷提升,發達國家的重工業也會出現萎縮,實物收支赤字還有更加擴大的傾向,從而使導致這場危機的根源不是在消弭,反而會擴大。其標誌性的事件是,去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首次突破百萬輛,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也正在從資源類產業,轉向發達國家的重工生產能力。

  由於實物產品收支長期難以取得平衡,財政赤字擴張能力也已耗盡,反而必須走向“減赤”過程,這就迫使發達國家為了平衡實物收支赤字,只能依靠增加貨幣發行的辦法來維持貿易逆差。同時為了擺脫金融市場危機與經濟危機,利率也只能長期保持在極低水平,在這樣的前景下,必然會導致更大的資產泡沫和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國際貨幣關係的紊亂,從而在未來醞釀出一波又一波更加嚴重的世界性金融與貨幣危機。在這樣的長期背景下,中國如果邁出開放資本市場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經濟很可能是未受其惠,先受其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