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揭秘NBA球星赴朝鮮的真相 | |
http://www.CRNTT.com 2013-03-06 09:39:13 |
理查森一行走後不久,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餘波未平,羅德姆一行又去平壤“搭橋”,顯然更不合時宜,美國政府自更不願、不敢也不必“寄托”些什麼。 Vice Media是此次美國籃球代表團朝鮮行的組織者,其性質是商業性的,目的主要是製作專題電視紀錄片,並在4月於HBO播出,因此在行前、行間大肆渲染、炒作,如“13名NBA巨星”(其實連羅德曼在內只有4名美國籃球運動員、前運動員,其中3名屬於巡回表演性質的“哈林”花式籃球隊)、“將遭遇‘鳥叔’”等等,都是該公司放出的噱頭。 據韓聯社報道,為了確保HBO的“獨家新聞利益”,在訪朝期間Vice Media甚至不讓常駐朝鮮的其它外國媒體記者隨團,“商業元素”昭然若揭。 固然,如羅德曼這樣特立獨行、素來“大嘴”的前NBA巨星,和久歷江湖、闖蕩各路碼頭、習慣於“到哪山說哪山話”的布克茨.布萊克等“哈林”隊員,會應景地說一些疑似“籃球外交”的話語,但這未必是美國官方想說、甚至他們想聽到的。 “乒乓外交”實現的基礎並非乒乓、甚至並非外交,而是當時兩國戰略利益的現實需要,即在冷戰僵持階段,中美都需要化敵為友,以抗拒“北極熊”咄咄逼人的氣焰,雙方在“民轉官”之前的一系列交往,都是建立在互需、互利基礎上的。 而美朝“秘密外交”、“民間外交”雖歷史悠久,兩國間卻不存在這種戰略利益上的互相需要,“人質換紅包”、“核爆換援助”等做法,在美國看來恐更似要挾而非交情,在這種背景下,溫特雷所謂“和‘乒乓外交’不具可比性”的說法,也便絕不僅是一句外交遁詞了。 一些媒體和評論員津津樂道於金正恩對NBA籃球的喜好,並以此作為“籃球外交”實現的基礎,顯然過於天真:NBA不僅金正恩喜愛,其已故的父親金正日同樣喜愛,後者還曾以“打籃球可以讓國民長個”為由鼓勵在國內開展籃球運動。 2006年前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朝時,就曾給金正日帶去過一個喬丹簽名的籃球,當時“籃球外交”的提議便不絕於耳,如今物是人非,金正日已經去世,那只大有來頭的籃球,則不過於無數奇怪的“國際禮品”一起,保管於妙香山的“國際友好展館”陳列廳中。 金氏祖孫父子三代都喜歡日本飲食,金正日熱衷歐洲日用品,金正恩在瑞士上過學且喜愛一些西方生活方式,這些都是個人愛好,和政治理念、作為無關。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