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國企改革兩個“刻不容緩” | |
http://www.CRNTT.com 2012-03-19 10:23:03 |
■ 兩個刻不容緩 在2007年國有企業經營預算管理試點改革之前,中國的國有企業在交完各種稅收之後,居然不用向作為唯一股東(或大股東)的中國政府上繳任何紅利。即便在2007年試點改革以後,央企上繳紅利水平也不足其稅後利潤的15%。絕大部分利潤截留在企業內部,用於企業再投資或者成為央企員工的福利。這樣的企業依然還叫國有企業或者全民所有制企業,但廣大老百姓卻很難指望從這些企業中獲得任何好處。 與此同時,通過扭曲性要素價格體系(例如低存款利率、低勞動力工資),福利還在源源不斷地轉移到國有企業。這樣的國有企業體制無論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效率還是中國老百姓的切身福利而言,都沒有實質性好處。提高國有企業分紅比例並用之來充實中國社保基金,是實現國民財富由國有企業向民生部門轉移的重要途徑,世行在這方面的建議非常中肯。 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儘管部分中國官員屢屢否認“國進民退”,但無論是4萬億的財政支出,還是2009年9萬億的信貸增量,國有企業毫無疑問都是最重要的受益者。 吳曉波曾提出的三個現象,可以很好地解釋新一輪的“國進民退”:“資源壟斷”是指2009年以來國有資本在資源性、能源性領域中大規模躍進;“楚河漢界”是指國有企業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上遊行業並逐步形成寡頭壟斷,雖然國有企業數量逐漸減少,但盈利能力卻迅猛增強;“玻璃門”是指儘管一些行業與領域名義上並無准入門檻,但實際上隱性限制頗多。一個形象的比喻是:政府說歡迎民企到包間來吃飯,但包間內的所有座位已經被國有企業坐滿了,誰願意讓座呢? 如果說國有企業的強勢地位是源自自身強勁的競爭能力,那無可厚非。但如果國有企業的優勢主要來自政策優惠、廉價信貸與行業准入,那麼這種“國進民退”會導致全要素生產率下降,進而削弱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就不難理解了。 因此,即便我們不討論國有企業是否應該私有化,但以下兩方面的改革是不容置疑且刻不容緩的:一是通過深化國有企業經營預算改革來提高國有企業分紅比率,實現由國有企業向居民部門的福利轉移;二是真正改善若干重要部門民營企業的准入條件,通過金融體制改革來增強民營企業獲得融資的能力、降低融資成本,使得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能夠平等地開展競爭。 ■ 應對三種反對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銀行報告指出,深化中國經濟改革可能會遭致三種人的反對:一是既得利益集團;二是可能會從改革中短期受損的群體;三是將今天中國的問題歸結於過去的改革(而非改革尚未完成)的意見領袖。 如何來應對這三類反對者呢?對於既得利益集團,中國政策制定者應該向廣大居民透徹地宣傳解釋未來的改革策略,以凝聚改革共識;對於短期受損者,政府應該出台臨時性的救助政策,但應授人以漁;對於偏執的意見領袖,則需要推動全社會更加廣泛、深入的討論。真理越辯越明,只有對相關討論報以開放的心態,促進更加客觀、平和、建設性的討論,而非陷入非左即右的意識形態之爭,才對進一步深化改革大有裨益。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