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鐵:什麼是真正的香港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3-19 09:29:27  


(向春/圖)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訊/“幾個月以來,香港風波不斷,面對著一些港人升騰的戾氣,並非是一句‘請勿動怒’或是‘包容理性’就可以撫平的。許多港人看到了“背靠祖國”的出路不在於在物質和心理上定期領取惠港劵,而在於借助國家的經濟增長和龐大的市場盡快實現經濟轉型。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突破地產財閥的合圍,靠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和創意產業的崛起實現可持續的經濟轉型,是解決香港諸多問題的出路所在。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香港必須堅守的,便是這座東方之珠得以安身立命的——法治。”南方網今天登載知名媒體人李鐵的文章“什麼是真正的香港危機”:

  說起香港人的特質,很多人都會用到“務實”這個詞。確實,長期以來,香港人在政治方面都不愛搞宏大叙事,務實和理性的風格甚至使他們對政治和群體表達相對 冷漠。這一點,從香港的報攤就可以看出來:這座城市幾乎沒有一本像樣的時政雜誌,娛樂八卦周刊毫無疑問才是雜誌的中堅。香港人幾十年來習慣了專注於自己的 工作與家庭,激烈的群體表達似乎與香港人無緣。大學教授們,也都傾向於做一個知識分子而不是意見領袖。

  但情況在這些年顯然已經發生變化,香港似乎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這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我們只有了解香港今天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困境,才能明白為何“This city is dying(這城市快死掉了)”,會在過去一年成為城中熱話。

香港經濟模式的困境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更發表報告指出,香港是全亞洲貧富最懸殊的城市。

  香港是一個稅基狹窄的外向型經濟體,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利得稅、薪俸稅、地價收入和投資收益。現今的香港政府,與物業相關的稅收亦接近兩成,其比例遠遠高於經合組織成員國。在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間,政府賣地和投資收益共占政府總收入的39.6%;在過去兩年,政府的賣地收入更是分別超過了600億和800億港元,以政府年度總收入為兩千多億計算,約占三成。

  學者們普遍認為,這種土地和房地產財政既缺乏穩定性,更存在結構性問題。但與此同時,政府的大部分支出都用於教育、衛生和社會福利,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主要是新移民的湧入)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一部分支出的比重只會進一步增大。更加吊詭的是,高地價政策給普通市民造成了沉重負擔,而政府又不得不倚賴賣地收入來“派糖”平息民眾的怨氣,這變成了一種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儘管目前香港仍能以賣地保證庫房盈餘,其公共財政卻隱藏著極大的危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