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十三釵》與《一次別離》的距離 | |
http://www.CRNTT.com 2012-02-28 12:12:03 |
洛杉磯當地時間2月26日晚,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其中兩個舉世矚目的大獎,最佳影片獎由法國人米歇爾.阿扎納維修執導的《藝術家》獲得,這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法國電影;最佳外語片獎則授予伊朗導演阿斯加爾.法爾哈迪執導的伊朗電影《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後稱《別離》)。 在《阿凡達》所刷新的3D技術時代,這兩部電影都表達了一種反技術發展的淳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同意許多影評人所說的:本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主題是“懷舊”。 但是,以“懷舊”來定義本屆評獎旨趣,還是過於表面了,或者說,是拘泥於影像技術場面的直觀或題材本身的新舊了。關注此前北美影評界對參賽影片的褒貶評論,這兩部電影最終分領兩個大獎,可說是幾乎沒有懸念的眾望所歸。上世紀後期以來,追求高技術、大製作的“大片藝術”曾經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流,一度也是奧斯卡金像獎的青睞所指。 但是,晚近幾屆評獎,常出現最佳影片在大片與小製作電影之間的角逐,而最終獲勝的幾乎都是以“小”勝“大”。最典型的一次是2010年小成本、紀實風格的《拆彈部隊》完勝刷新3D技術的巨無霸大片《阿凡達》,它所證明的是奧斯卡對人性美學而不是技術美學的選擇。在巨額資本和超新技術打造出的大片之中,當我們強烈地被“大製作”震撼的時候,我們同時也發現,電影的確如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在上世紀早期就指出的,電影只是一種令人休克的技術。顯然,近年的奧斯卡評獎,是在與這種光電技術的力量別著勁的——北美的影評家們致力於在這個以資本和技術為地基的“夢工業”中,重建人性美學的殿堂。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