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正視經濟周期邏輯 | |
http://www.CRNTT.com 2011-11-29 08:24:20 |
外部衝擊和宏調主導短周期 文章認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經濟的短期波動幅度和過去比較顯著下降,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市場價格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加大。在面對供給或需求變化時,價格的彈性變動調節了消費和投資行為,吸收了部分衝擊,降低了經濟活動的大起大落。 其次,增長的制約因素從供給向需求轉化。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從短缺型經濟過渡到供給充分型經濟,短期內制約增長的主要因素不再是供給短缺,而是需求不足。因此,以總需求管理為導向的反周期宏觀政策有了較大的操作空間,對經濟的短周期波動起到抑製作用。 從拉動總需求的三駕馬車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出口和投資的波動性較大,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則相對穩定。具體而言,1995年以來中國GDP增長的兩次低位分別位於1999年和2009年,均受到了外部衝擊的影響;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均造成出口大幅下滑。相對於出口主要受外部衝擊影響,投資波動的原因則更為複雜,其中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主要由企業進行,其波動既有自身內在的周期性因素,也受到宏觀政策的影響。 由於經濟增長更多受到需求波動的影響,總需求管理的宏觀調控政策在短周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宏觀調控政策主要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構成,在中國主要體現為對投資的影響。財政政策直接影響到政府主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而貨幣政策通過調節貨幣和信貸條件影響更廣泛的投資。 貨幣政策有明顯的逆周期特征,尤其是對外部衝擊的反應。在面對外生衝擊時,為了避免經濟增長大幅下降,貨幣政策放鬆,支持內部需求。相反,在總需求增長過快,通脹壓力加大時,貨幣政策則緊縮。 政府主導的投資存在一定的政治周期,體現為政府換屆和五年計劃對基建投資的影響,其特征是每屆政府任期內,或每個五年計劃期內,都存在一次基建投資大規模加速的現象,一般發生在每屆政府的第一年或五年計劃的中期。 宏觀政策對增長和通脹的滯後影響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內在原因之一。歷史數據顯示,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和通脹存在顯著的滯後作用:一般信貸增速領先經濟增長1個-2個季度,而經濟增長領先通貨膨脹3個-4個季度。政策的滯後影響若和新的外生衝擊在同一方向叠加時比如政策緊縮加上外部需求突然下降經濟的波動幅度就會超過政策調控的意圖,反之亦然。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