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印象與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1-07-19 11:33:49  


 
  自由行的成效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認為,國民黨統治台灣的40多年,對台灣民眾灌輸了40 多年的反共教育,祖國大陸幾乎完全被污名化了;而李登輝主政12年加上陳水扁主政5年,將反共教育變成反中教育,瘋狂地“去中國化”,又將台灣作為一個“新的國家與民族”加以塑造,使兩岸關係跌宕起伏,形成了“400年的疏離,100 年的隔絕,50年的對抗”。基於此,在兩岸關係中,爭取台灣民心、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大陸對台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作為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台灣經濟在20多年前的經濟危機中已經滑入了低谷,風光不再。能否順利走出這個低谷,仍舊是個未知數。這些年來,北京不斷對台灣釋放經濟上的善意,具體措施包括農產品免關稅,台灣學生在大陸就學減收學費,簽署ECFA,進一步簡化台灣民眾赴大陸簽證手續等。最新開放的三地自由行,是和這些措施一脈相承的,就是通過各式各樣經濟上的讓利,讓台灣民眾得到實惠,增加他們對大陸的向心力。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儘管兩岸存在一些摩擦,但是貿易、投資及民間交流都迅速發展。2007年,台灣就對大陸享有8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存程度也越來越高。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以“台獨”為黨綱的民進黨的上台和對統獨話語權的劫持。

  我們大陸人常常不能理解,“一國兩制”給予了台灣人的優惠那麼多,甚至比香港還多,為什麼他們還要選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

  這裡面當然有複雜的政治原因,但經濟上的施惠之所以不那麼成功,部分原因是對於台灣人民來講,這些政策的效果卻是打了很大的折扣的。比如開放大陸遊客來台,聲稱每天最高可達3000人,結果每天都不到300人。相反去大陸觀光和旅遊的台灣客大增。這項措施不僅沒有拉動台灣經濟,反而形成反向輸血的效果。再比如,國民黨提高了赴大陸投資門檻,結果一時間造成台灣部分企業關閉轉向大陸,對台灣的就業產生新的壓力。

  而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兩岸的分離已有60多年,各自建立了完全不同的社會,雙方已在日常生活習慣乃至價值觀等領域產生極大的差異。由於發展階段的不同,大陸的現代化仍處於量的積累、追求GDP、解決溫飽、炫耀財富的階段,而台灣的經濟起飛比我們早,政治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其現代化已經發展到追求精致和細節,對權利、尊嚴和觀感分外敏感和較真的階段。這樣兩種觀念的對撞,甚至可能產生某些學者所擔心的“越交流越疏遠”的狀況。

  儘管這些年我們一直喊要“告別GDP崇拜”,但實際上,GDP崇拜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多數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對外交往方式,體現在對台關係上,就成了“給你好處你就應該愛我,否則就是不知好歹和忘恩負義”式的自大。而這對台灣人而言,往往很難接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