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社台北論壇:客家族群政治板塊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12-03 00:17:02  


 
  族群政治的槓桿作用

  我曾借用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提出“族群政治的槓桿作用”來說明1994年“院轄市長”改為民選以後,在相對多數制之下的台灣選舉政治生態,(出示《客裔族群生態的深層解析》一書的封面設計圖)以台北市長的民選為例,因福裔、陸裔選民數相去不遠,50萬左右的客裔市民便成為候選人必爭的對象,使客裔選票有討好的價值(同年的高雄市長選舉,因當地福裔人口占絕對多數,所以當時並未出現與台北市同樣爭取客裔選票的情勢)。1996年以全台灣為範圍的“總統”首次直選以後,此一情勢便確定下來,這並不是客裔族群多麼團結,使候選人畏懼客裔族群這個群體,而是在相對多數的直選制之下,候選人畏懼每一張選票,必須討好包括個別客裔的每一個選民,因而提出“以客家之名所包裝的選戰策略”,名之曰“客家政策白皮書”,也因此被包括客裔在內的各方誤認為客裔是一個團結的群體,客裔政治板塊堅實。本人同意,的確,自客家發聲運動出現以來,客裔的部分菁英也看透筆者分析的前述選舉政治生態的本質,因而借力使力,將客家發聲運動的訴求包裝成客裔主觀意志,也就是在槓桿圖上左邊的小球,右邊的大球則是政治客觀情勢。這些訴求也獲得許多想要改變現狀的客裔的支持,因而顯示出一定的力量,圖上的那個支點就在直選制度。

  所以,嚴格地說,在1996年開始實施“總統”直選之前,在全台灣範圍內,客裔在台灣政治上不具任何地位;只有在“總統”直選以後候,客裔在台灣才開始有一點點實質地位。在槓桿圖上作為支點的直選制實施之後,候選人為求勝選及連任,多少要對客裔族群開出競選支票,否則可能就差那些票數而飲恨。以1996年“總統”首次直選為例,當時到處宣傳自己是客裔的李登輝,獲得尋求認同偶像的客裔給予70%以上的支持率。但李某對客裔開出的20餘項支票未曾兌現,客裔乃將選票投給在省長任內表現出不漠視,也不忽視客家庄建設的宋楚瑜。也就是說,2000年國民黨的提名的連戰、蕭萬長被客裔選票拋棄,僅得到客裔20%的支持。總之,在前述政治槓桿作用圖上,支點是相對多數制的“總統”直選,雖然客裔力量非常有限,但因支點接近客觀情勢的大球,小小的力量就足以撼動它。惟若遊戲規則改變,從相對多數制改為絕對多數制,則其支點將往左移,遠離大球位置,客裔的小球所能發生的作用大大降低。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族群因素仍為台灣政客操弄的主要法寶。人口數僅佔全台灣17%,散居各處又無共同利益的客裔族群,若當今執政者正在研擬的絕對多數制得予立法通過,取代相對多數制,則客裔將不再是候選人需要特別注意的對象。也就是說,參選人可以不再理會客裔選票。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的參選過程中,他們都曾宣稱自己是客裔,其實都只是想要取得客裔的票。像李登輝競選“總統”的時候曾到處告白,說他自己是客裔,他也確實是客裔,但除了競選時嘴巴上和客裔有關係,選前、選後和客裔毫無關連。陳水扁競選“總統”前,曾多次宣稱自己是客裔,但2004年取得連任後,沒有連任的壓力,不再需要客裔選票後,立刻由陳氏宗親會出面說陳某不是客裔。馬英九選“總統”的時候也說自己是客裔,如果他連任成功後,許多人懷疑他會繼續說他是客裔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