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蔡英文“左右共治” 兩條路線的鬥爭

http://www.CRNTT.com   2010-07-18 00:28:20  


 
  兩條路線的鬥爭

  事實上,想要瞭解蔡英文“左右共治”的想法,還需要討論台灣社會的本質,才有辦法清楚掌握這個動向。

  台灣社會是否有“左派”、“右派”之分,過去以來爭議很多。日本學者若林正丈1990年代就明白指出,台灣社會沒有左右之分,只有統獨之別,這是因為台灣的資本家不夠“資本”,無產階級又不夠“無產”,所以推動台灣政治變革的動力,主要是來自新興中產階級的統獨鬥爭,而不是左右鬥爭的力量所鑄成。

  若林正丈的看法應該只是表象,台灣社會雖然沒有無產者和資本家之間進行激烈的“左右之爭”,但1990年代源自新馬克思主義者所舉出的“市民社會”,其實已經被堅持依靠勞動階級力量的反對運動所攮奪,意識型態領域也變成是民進黨獨佔的詮釋空間,所以他們透過許多“新社會運動”,把李登輝的國民黨推向“舊國家領域”,形成“新社會”與“舊國家”鬥爭的雙重變奏。當時的“新社會運動”的主導者,主要是民進黨內的新潮流系,這也是為何民進黨解除派系以後,新潮流系會成立“台灣新社會智庫”作為化身的主因。

  在1990激進鬥爭的年代,李登輝所掌握的“舊國家”,為了避免延續蔣氏父子利用“反共抗俄”建立“外部性國家”的主張,讓台灣繼續跟中國大陸牽扯不清,他必須找出“新國家”的標籤,以免“舊國家”被“新社會”給吞噬,所以1999年7月李登輝推出“兩國論”的用意,與其說是要重新界定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還不如說是要以“新國家”面貌,和民進黨進行一場更大的“國家與社會”領域的鬥爭。

  事實上,“兩國論”思考的背後,其實有著蔡英文很深的影子。當時參與設計的學者就出現“國際法派”和“憲法派”兩派,一派是希望以“舊金山和約”作為界定兩岸關係的起點,但以蔡英文為主的一派就主張應該以“中華民國憲法”作為詮釋,避免跟民進黨的路線重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