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春節易名之爭反思傳統文化“內虛”

http://www.CRNTT.com   2009-01-26 11:14:39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訊/江蘇《揚子晚報》日前載文《從“春節”易名之爭反思傳統文化“內虛”》指出,弘揚傳統的最佳方式,不是終日刻板地對著祖宗的遺物三叩九拜,而是逐步恢復歷史的記憶,讓所有的傳統、智慧在知識的圖景中複蘇。全文如下:

  在目前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任何向傳統文化的自覺靠攏,似乎都內含一種正當性。但,若不抓住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只熱衷於做些皮毛的膚淺文章,則未必能得到民意支持。甚至,還可能要被認為是瞎折騰,湖南年輕學者黃守愚可能就有這樣的委屈。

  昨天的紅網披露了這樣一個消息:黃守愚發帖,稱“春節”應改為“元旦”,認為“元旦”作為夏歷正月初一的代稱,從漢武帝時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後,可謂歷史悠久,被袁世凱改名為“春節”,喪失了其歲時意義與文化意義等,同時他建議將現行公歷的“元旦節”改名為“洋旦節”。結果,他被網友通批。

  這或許是他始料未及的,也或許正中其下懷。記得2006年,黃曾提出更具震撼效應的觀點——“中國人是豬的傳人,不是龍的傳人”。本文不想過多揣測黃先生的主觀動機。不過,我們也不妨借春節易名之爭的時機,反思一下中華傳統文化堅守與流失的問題。

  黃守愚先生認為,元旦改稱洋旦節,可起到“複興華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優越感”等神奇療效,這套說辭,倒是和江湖游醫兜售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十全大補丸”時的吆喝聲極為相像。

  而吆喝的隱性前提是,黃先生也承認我們的傳統文化臉龐已面無血色,嚴重貧血。但給春節和元旦換一個古色古香的名字,就能像喂食了“補血速效膠囊”一樣,讓發白的臉上迅速泛出血絲,面色紅潤,生機盎然嗎?恐怕,世間難有這等神話上演。作為一名文化學者,難道黃先生連這都不明白嗎?顯然不是。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