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困境因何而生?

http://www.CRNTT.com   2016-08-25 07:09:05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8月22日有媒體報道說,針對東北“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明顯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充分”,民間“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困境,有經濟專家指出,東北面對的最大挑戰其實是要改變目前阻礙經濟發展的隱形體制。所謂隱形體制,就是人的思維方式、做事方式、獎懲方式等和顯規則相對應的“潛規則”,這些潛規則往往令民營企業家望而卻步。

  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表示,在“振興東北”的國策提出並實施十多年後,東北經濟發展的相對位置不前反後,這不僅說明這十多年間國家在東北投入的巨額資金沒有收到應有的效益,而且更說明“振興東北”的思路及其措施必須及時更新。說到底,“東北振興”絕不意味著東北可以沿著舊路重走一遍昔日的“輝煌大道”。最近十幾年的經驗已經表明,這條等、靠、要國家投資的道路越來越走不下去,越來越面臨絕境。

  本月初,上半年各省(市)、區經濟運行數據公布後,東北三省尤其是昔日工業大省遼寧省的經濟運行數據引來各方關切。數據公布後,國家經濟運行主管部門的相關官員第一時間來到遼寧調研,診斷問題。調研過後,結論如何,針對經濟運行不暢問題的措施如何,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這個焦點,實際上就是“振興東北”是否只意味著國家投入?

  文章指出,毫無疑問,“振興東北”沒有國家投入不可行、不實際,也不公平。畢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作為中國計劃經濟體制最完備的東北,其產出悉數貢獻給了國家,持續發展以及自發展的能力低下,資源枯竭、社會及環境欠賬問題積重難緩,因此,“振興東北”中的國家投入,既是恢復東北持續發展和自發展能力的投入,也是扶持性和補償性的投入。但是,很顯然,特別是最近十幾年的歷史也告訴人們,只靠國家投入“振興東北”的道路,不僅坎坷,而且不通。

  在改革已經進行了近40年的當下,明了這個道理並不困難。中國的市場經濟發育至此,一個不可更改的體制性硬約束也已形成:國家投入也許會愉悅市長,但卻管不了市場,而計劃經濟體制的典型特征卻正是只要國家投入而不管市場。這種思路不變,這種管理經濟的慣性不改,低迷的經濟運行數據就會成為“釣”來國家持續投資的魚餌,就會成為“會哭孩子”叫奶的哭聲。

  文章表示,東北經濟發展不振,既不是少大項目,也不是缺大工程,而是民營經濟始終沒有發展壯大。有統計表明,全國平均每萬人擁有小微企業58家,而東北僅為45家;今年上半年東北民間資本投資呈現斷崖式下滑,增速陡然下降了31.9%,其中遼寧1—6月的民間投資竟為58.1%的負增長!

  何以如此?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會相關人士指出,東北民間資本投資增速下滑的原因是經濟形勢不佳,民資不想投;政府管理服務不到位,民企不敢投;融資難融資貴突出,民企無錢投;門檻高渠道窄約束多,民企無處投等因素;但最關鍵的問題還在於,在政府管理服務方面,東北存在政府守信意識差、權大於法、不依法行政及政策執行效率差等問題;且由於國企占絕對優勢,對民資民企的擠出效應明顯……

  文章強調,東北民營經濟不發達,不僅表明創業創新動力不足,也表明體制環境不利於民營經濟發展。而民營資本投資的條件,無非是誠信、法治和高效率執行政策的政府,也無非是拆除歧視性的市場准入門檻,以及公平有序的市撤境。只有這樣,“投資不過山海關”的現狀才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