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口結構嚴重失調將影響中國經濟增速

http://www.CRNTT.com   2016-07-17 07:47:23  


 
  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由中等收入經濟體演變成發達經濟體的國家並不多。如果中國不能構建相對健全的人口結構,即使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還可能出現跨越之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局面。

  應抓緊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和全面鼓勵生育並舉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從短期看,是由當前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中國發展遇到出口導向難以持續、資源環境難以為繼、人口紅利衰減、投資消費失衡、產能過剩嚴重、房地產存在泡沫、地方債務過大、貧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困難所致。而根本原因是人口結構嚴重失調,由於人口紅利衰減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但這還只是人口危機爆發前的冰山一角,真正的考驗是在2020年之後。特別是2030年後,由於後備勞動力急劇大幅減少,中國將遇到極其嚴重的人口危機。

  過去20多年,日本經濟出現了長期低迷,根本原因是日本人口陷入了低生育陷阱,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內需不振、創新能力減弱及財政供給壓力大。而美國之所以能從金融危機中快速復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人口結構健康。當前中國人口發展態勢已呈現低生育、老齡化及少子化加快特征,如果不立即修復扭曲的人口結構,就可能步日本後塵。

  人口和制度是社會發展的兩大基石。要擺脫當前及今後發展困境就必須標本兼治,必須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和全面完善人口戰略政策並舉,缺一不可。

  一是全面加快深化改革,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效釋放市場化、服務業化、創新和城鎮化的潛力,激發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走向中高端產業,實現有質量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快實現轉型發展,加快實現向內需為主、消費拉動、創新驅動的以服務業為中心的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變,在保持製造大國優勢的同時,推動由製造大國向服務大國轉變。要以能源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升應對要素投入增長的放緩,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應對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

  二是全面鼓勵生育。目前,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由於嚴重少子化和快速老齡化相叠加,人口結構已嚴重扭曲,曾引以為傲的人口優勢正逐漸喪失,並將成為今後發展的最大戰略軟肋。未來中國人口將大而不強,難以擔當支撐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

  作為剛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發展中大國,合理的人口結構水平應該是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20%~23%。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新增6000萬以上少兒。

  為確保實現十八大提出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國人口結構改善目標的底限應是:0~14歲人口所占比重由現在的16.5%調到18%,這至少需要新增2500多萬少兒。

  此次放開“二孩”目標人群約9000萬對,其中40歲以上占了50%。此外,目前中國不孕不育的平均發病率為12.5%~15%。按照28%的生育意願測算,則補償性生育量為1600萬人,這遠遠低於構建相對健全人口結構、確保人口安全所需的2500多萬人的底限數量。因此,僅僅放開“二孩”還不夠。

  由於百姓生育意願已十分低下,少生、優生已成為主流價值觀。撫養孩子的經濟成本日益增長,也讓許多家庭無力生育培養更多孩子。婦女廣泛參加社會經濟生活,也無暇和沒有較大意願生育更多孩子。

  再加上後備育齡婦女的急劇減少:2010年,0~9歲女孩只有6600萬人,比20~29歲婦女11300萬人少了近一半;20~29歲活躍育齡婦女,到2020年只有8200萬人,將比2015年減少25.8%;到2030年只有6600萬人,比2015年減少40%。因此“十三五”之後,維持原有人口結構尚屬不易。

  因此中國的人口發展戰略及工作思路,應立即由數量控制轉向改善優化結構,構建家庭養孩與國家養孩相結合的新人口再生產機制體制,倡導“二孩”、鼓勵“二孩”,爭取用2至3年消化釋放“二孩”生育堆積,並隨後立即走向鼓勵生育、提高生育率和生育量,從而構建起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人口結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