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俄關係下“一路一帶”有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4-12-15 10:05:31  


 
  儘管“一路一帶”帶有北京的戰略使命,但它首先是一項經濟戰略構想,是作為經濟外交的內容出現的,即以“一路一帶”為中國的經貿先行注入新內容。改革以來,中國外交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經濟外交,外交為經濟服務的目的很明顯。這一點至今沒有根本變化,但經濟外交的內容有所調整,過去更多的是將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系,現在更多的是輸出自己的產品和資本,用中國經濟去輻射和帶動外部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讓它們分享中國經濟的外溢效應。經濟外交在相當長時間,仍是中國外交的一張王牌,特別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和消費,為其他因素無法代替。所以中國領導人不管出訪哪國,經貿必是一項重要內容,現在更是不遺餘力地向訪問國推銷“一路一帶”。

  從此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看,北京提出了包括“一路一帶”在內的一整套雄心勃勃的外交構想。這一方面是中國實力的自然反應,另一方面要實現這個構想也殊非易事。它不僅有賴於中國的實力進一步提高,也要防止不同目標之間存在衝突。

  而這其中關鍵的因素還是要處理好同俄羅斯的關係,避免被俄綁架而最終走向結盟或准結盟地步以抗衡西方,如果這樣,將會使全球淪為以中俄為一方,以美歐日為另一方,其他國家選邊站的類似於冷戰時期的冷和平格局,這對中國來說,是最壞的情況,預示著中國外交的失敗,和崛起的夭折。因為中國崛起是在不改變現行國際秩序的前提下,如果中國在尚未最終崛起前就試圖改變國際秩序,那麼,現行國際秩序中那些有助於中國崛起的因素就會消失,至少會消減,儘管中國崛起後對國際秩序會產生影響,並提出自己的訴求,但這是一個自然投射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試圖改變現狀。但目前有跡象表明中俄滑向這種結盟的可能性。

  客觀而言,中俄接近和交好有雙方共同的不針對第三方的需要。兩國都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需要俄羅斯的能源和軍工技術,俄羅斯需要中國的市場和資金。兩國在涉及到各自利益的國際事務中也有互相支持的必要。特別是鑒於中俄有漫長的邊界,兩國交好能夠節省大量用於針對雙方的軍費開支,把這筆錢用於其他方面。所以,兩國簽訂全面邊界協議和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有助於雙方關係的鞏固,用法律形式確立兩國友好的基礎。儘管如此,在一段時期內,兩國關係尤其是民間表現得並不熱情,雙方都有防範對方之心。而當前中俄關係的升溫,一個共同的背景是防範美國。尤其對俄羅斯來說,在烏克蘭危機下,需要借助中國來化解來自西方國家的制裁壓力。

  中國借美歐制裁俄羅斯之際推進與俄的深度經濟合作,是完全可以的。因為中俄雖為戰略夥伴關係,但過去這種關係缺乏實質的經貿支撐,中俄雙邊貿易在各自的對外經貿中所占比例很低,沒有廣泛和深度的貿易往來,單靠雙方領導人的政治熱情,這種戰略關係很脆弱,不能持久,但若植入經貿內容,長久而言,將會建立起兩國關係穩固的基礎。當然,在中國和俄羅斯發展深度經貿關係時,它客觀上有助於幫助俄羅斯化解西方制裁產生的壓力,同時招致西方的疑慮也是難以避免的。

  因此,需要強調的是,在中俄雙方“相互給力借力,共同抵禦外部風險和挑戰”(習近平語)的同時,中國必須避免給外界尤其是美歐傳遞一種中俄結盟抗擊西方的信號,小心被莫斯科拉下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