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改革紅利如何惠及民生

http://www.CRNTT.com   2014-04-01 09:03:42  


 
  第三,從改革層面考慮,現在真正難就難在到了深水區以後,怎麼樣化解既得利益的障礙,怎麼實現“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從這個角度,我只講一個觀察點:公眾幾乎都在關注行政成本方面的“三公”支出。中央級政府已經公布部門預算,曬出“三公支出”清單,並要求地方往下也要層層公布。這個事情做起來意義重大,讓老百姓知道納稅人的錢從哪里來、用到哪里去,全程透明,使老百姓有知情權,跟上的就是質詢權、建議權、監督權的落實。最終需要全社會公眾能夠通過一套可持續的機制,有效實施對公共資源的決策權。這就是民主化、法治化取向的實質內容。

  當前,公眾現在看到的“三公”支出還都是一些表面情況。行政運行成本高昂,更多因為整個架構沒有得到有效改造。例如,“大部制”推進非常困難,政府層級框架上還是五層級,實現“扁平化”也相當困難。這個推進過程中是要觸碰一大堆既得利益的。高昂行政成本如果能夠真正得以壓縮,才會把應珍惜的、有限的公共資源更好地惠及民生,扶助弱勢群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四,在惠及民生、滿足民眾利益訴求方面,必須高水準地處理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根本利益之間的權衡和協調問題。因為短期利益、眼前利益、鼻子尖底下這點利益,往往和長遠利益、根本利益是不一致的。我注意到,決策層在討論住房問題時,特別強調“保障房”的有效供給,又明確提出了要防止“福利陷阱”。兩者關係如果處理不好,更多地讓位於短期利益,讓一些沒有後勁的因素一時熱鬧起來,那麼這整個過程就會歸於不可收拾。這已有前車之鑒,很多經濟體走到中等收入階段後,卻碰到“天花板”,最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一蹶不振,最為典型的當數拉美國家“民粹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趕超”的失敗教訓。

  “改善福利”、“改善民生”,如果沒有一個可持續的機制,沒有對於分寸的正確把握,那麼一旦過了界,福利就會從雲端跌落塵埃,跟著一起跌下來的,就是整個發展的後勁和全局。在發展經濟學角度看,結合著制度經濟學和轉軌經濟學討論的時候,這些方面都是可加探討的。要通過一系列的努力,讓民眾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時,更好地銜接、認識長期利益和根本利益,認同觸碰民眾層面既得利益的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對現在出現的霧霾,誰都認為不可容忍,但一旦說到要通過資源稅、環境稅等經濟手段加以改善,企業和居民一起節電、節水、節能降耗,很多人就難以接受。處理好這些事情,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也要結合一系列可以逐漸推進的改革,才能做好做實。

  最後,從歷史過程來看,改革紅利惠及民生還必須解決好與“民權”相關的制度建設。我們實際上不能回避的,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現代化戰略目標宏偉願景的實現,包含從“民族”、“民生”到“民權”的邏輯遞進。首先,積貧積弱、國家要被列強肢解而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先要形成一個像模像樣的民族。推翻帝制以後,經過軍閥混戰、內戰等等,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有了一個基本的、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框架。後面跟著的是“民生”。怎樣改進民生,有發展建設的強烈追求。從“一五”時期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終於使我們看到有了較普遍的溫飽之後,又有望在2020年在民生方面實現“全面小康”。在這個“民族”、“民生”之後,民眾還必然在公民意識和納稅人意識提高以後有“民權”方面的訴求。這樣的訴求合乎人類文明之路的發展邏輯,無可回避。所以我們還必須逐步解決好和“民權”相關的一套制度建設。

  現代國家治理,要特別強調不是簡單地自上而下管理、控制、調控,這里邊有管理也有自管理,有調控也有自調控,有組織也有自組織。一定要把民主化、法治化這樣一個方向上可做的事情抓住不放,一步一步往前推,這樣才可能真正地“在改革紅利發揮的同時,讓全社會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這里邊的成果,除了於物質條件方面越來越好之外,一定要有文化因素,要有現代社會更綜合的軟實力因素,將之都融合在這個過程中間,這才是真正可持續升級的惠及民生,才符合發展之中提高層次的必然規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