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重新發現曹植

http://www.CRNTT.com   2013-08-28 12:43:56  


 
  ■ 《洛神賦》之謎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繼王位。曹丕稱帝之後,對曹植嚴加防範並幾欲加害,廣為流傳的“七步詩”的故事就足以說明問題。後來,曹丕礙於母後卞氏的壓力,只好將曹植數次徙封。221年,30歲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是年作《野田黃雀行》,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222年4月,31歲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歷史學家錢大昕指出:“鄄城王植以四月戊申封,與任城諸王不同日,且是縣王,非郡王,故不在此數。”也就是說,這次曹植被封王與其他兄弟被封的郡王不是一個量級,只是一個“雞肋”而已。對於這個“雞肋”,曹植並沒有放在心上,這次帝都之行最讓他傷心的是皇帝賞賜他的甄夫人的遺物——玉枕。睹物思人,曹植在曹丕的面前就禁不住失聲痛哭。

  我們可以推測,工於心計的魏文帝曹丕此時贈玉枕給弟弟曹植無非兩個用意:一個是出於好意,讓曹植看到甄宓生前所用物品,見物如見人;另一個是別有用心,故意將此物贈與曹植,在他傷口上撒鹽。不管是出於何種用心,此舉的作用卻是讓真性情的曹子建因此寫就了中國式王子愛情的絕唱——《洛神賦》。對於《洛神賦》還有一說,認為曹植所寫《洛神賦》初名《感甄賦》,後來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名為《洛神賦》。

  作為三國時期著名詩人,後世將曹植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稱“三曹”。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眾多的文人當中,唯一留下千古名篇的只有曹植的《洛神賦》。不僅如此,《洛神賦》還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漢賦元曲,沒有一個人的詩文能像《洛神賦》這樣被歷代文人推崇。

  ■ 梵唄之祖

  公元229年,38歲曹植徙封東阿王(今聊城市東阿縣),這次徙封對曹植的一生影響巨大。到東阿之後,顛沛流離的曹植突然發現,這里不但是一個理想的安身之所,同時也是一個可以使心靈得到栖息的地方。治所旁是魚山,魚山不大,也不高,但這座神奇的魚山不僅與黃河相伴,而且它還是泰山之餘脈,也可以說是泰山西部之起點。在遭遇了事業的失敗、愛情的失落、親情的炎涼之後,此時的曹植把精力用在了他所醉心的文學世界裡。

  在東阿,曹植每天吟唱自己的詩歌和辭賦,同時,開始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這位大才子最終可能會皈依佛門。空穀傳音,細浪聞聲。在黃河岸邊這座孤零零的魚山上,曹植似乎聽到了天籟之音的召喚。正是在這座山上,曹植創立了中國的梵唄音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