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如何建設中國大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13-03-05 10:05:30  


 
  今天,在很多國家,無論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社會組織和政府之間越來越呈現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緊張關係,甚至對立和敵視的局面。中國可以從其他成功的國家學到重要的經驗教訓,避免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如果要達到這一目標,政府必須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的培植。廣東的做法就是,不僅讓渡更多空間給社會,而且積極參與社會組織的形成和培植。從長遠來看,這種實踐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其次,改革傳統社會組織。同樣,也不應該忘記改革現有的社會組織。中國的現存社會組織實際上是很強大的,主要包括共青團、婦聯和工會等。在建國初期,這些組織在支持政府、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國家建設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後來,這些組織逐漸地成為了執政黨及其政府的附屬組織,而失去了和社會的關聯作用。也就是說,它們成為了執政黨和政府的外圍組織,代表的是執政黨和政府的利益,而非它們所應當代表的社會利益。現在,其他社會力量已經崛起,這些傳統社會組織也面臨改革的壓力。很顯然,這些組織必須轉型。它們要成為真正能夠溝通執政黨及其政府和社會之間的中介組織,而不是簡單地依附於前者。

  也就是說,它們至少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在社會,一條腿在政府,是一種政府和社會之間的平衡力量。傳統上,它們光依賴政府,和社會無關。但如果改革後它們光代表或者依賴社會,就會和新產生的其他社會組織沒有什麼差別。這些傳統社會組織的改革目標應當是成為“中介”,即連接政府和它們所代表的社會組織。例如,工會在勞、資、政三方談判過程中,不僅要代表工人的利益,也要考量到社會的整體利益(這也是政府所應當考量的)。這些方面,廣東和北京的改革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可以加以總結,一方面可以深化那裡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其他地方推廣它們的經驗。

  其三,社會的政治參與。建設大社會和強社會的第三個方面,就是實現社會對政治的參與。社會管理要改變自上而下的思路,要強化社會對政治過程的參與。傳統的“維穩”思路已經證明為走不通,因為它製造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基於暴力之上的社會管理不可持續,政府和人民陷入惡性互動,最終會造成弱政府、弱社會的局面。實際上,中國並不是一定要走上這樣一條道路的,其它更有效、更符合人性的途徑也是存在著的。

社會必須參與政治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社會管理方面也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在1990年代,執政黨通過開放政治過程、把社會力量容納進政權的政治過程來管理社會。這主要表現在容許民營企業家入黨、參政。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改革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容許在國有部門之外發展出一個非國有部門來,民營經濟很快在很多指標上超越了國有部門。但是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民營企業家怎麼辦?這是個很大的新興社會群體,在社會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這個新興群體,儘管當時社會有很大的爭議,但執政黨還是為這個群體開放政治過程。無疑,容許民營企業家入黨,是中國共產黨最具有創意的決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