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產業轉移新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2-08-31 08:09:40  


  中評社北京8月31日訊/今年前7個月,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由過去高達兩位數的增長轉為減少3.6%;出口增速也由過去的兩位數減緩為7.8%。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速為7.6%,與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2008年第三季度)的水平相當。今年上半年,東部10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為9.2%,中部6省為11%,西部12省(市)為12.1%,東北三省為10.5%。

  上海證券報發表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文章表示,以上幾組統計數據看似不相關,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目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下,外需疲軟、外商投資減少,中國經濟明顯減速。但從國內不同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看,西部高於中部和東北,而中部和東北高於東部。假如今後5-10年這一趨勢得以持續,那麼中國經濟的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將發生重大變化,國內產業轉移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全球範圍內較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已發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聯邦德國等地區轉移,在國內集中力量發展汽車、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產業。第二次國際產轉移浪潮發生在20世紀60-70年代,日本、聯邦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和機電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自身則發展化工、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以及集成電路、精密機械、家用電器等技術密集型產業,並由此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了20多年。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繼續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般技術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把加工製造業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向中國內地轉移,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從產業轉移所波及的國家(地區)和轉移方式看,前兩次產業轉移主要通過簡單貿易和水平分工形式實現,第三次產業轉移則通過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資源、原材料、技術等)的全球範圍流動和全球價值鏈垂直分工實現,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波經濟全球化。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