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農村“就地城市化”的西辛莊實驗

http://www.CRNTT.com   2012-07-06 10:17:46  


 
  【作用】

  “就地城市化”可破解城市化“非典型化”

  李連成的擔憂,實際上正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令人擔憂的一面。

  著名學者蔡昉先生在其《中國農村改革與變遷:30年經驗歷程和經驗分析》中指出,中國的城市化具有“非典型化”的特點,“即被統計為城市常住人口的農民工及其家屬,沒有享受到城市戶籍人口相同的社會保障”,從而導致了“城市化進程的不穩定性”,“無論是經濟周期因素還是最終預期,沒有獲得正式市民身份的農民工及其家屬,仍然把農村老家作為自己的歸屬”,“由於城鄉消費模式的差異,沒有歸屬感的農民工及其家屬,仍然按照農村的模式進行消費儲蓄,不能發揮城市化促進服務業發展和消費需求擴大的功能”。這種“非典型化”的分析,和李連成的擔憂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實際上說明了用農民工進城務工這種單純的人口流動來帶動農村城市化的不合理性。

  無疑,李連成建“村級市”的“就地城市化”,為中國農村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模板,它對破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非典型化”提供了一種可能。

  事實上,西辛莊村就是一個“就地城市化”的樣本,合併15個村莊籌建的西辛莊市如果“克隆”西辛莊的發展模式,則無疑讓人思路大開。

  【背景】

  中國農村城市化的進程無法阻擋

  對於“村級市”的出現,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曾表示“我使勁頂”。據李昌平的分析,我國現在大約有55萬個村莊,30年後,大約有10%的村莊會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大約有60%的村莊會成為“空心村”,最終會演化為大農機作業的農區和專業化養殖牧區;大約有30%的村莊會發展成中心村或中心鎮。無論是那10%的被融入城市的“城中村”,還是那30%的發展成為中心村或中心鎮的“新農村”,“我期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能成為“村級市”。

  【現狀】

  農民失地而進城催生了“逆城市化”

  李連成“就地城市化”的發展理論,現實的探索意義無疑巨大。

  目前,中國城市化主要採取的是一種單一的模式,即自上而下的、“被規劃”的被動模式,即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農民失去土地而進入城市務工,或者大量農村勞動力擁入城市。但這樣的模式存在的弊端也逐漸顯現,過度的城市化帶來了人口密集、就業困難、交通擁堵、資源緊缺、住房緊張、社會秩序混亂、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

  在這諸多的問題面前,長江三角洲、京津塘、珠江三角洲等地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大批的生活穩定的中產階級已開始從城市遷移到了郊區和農村居住,因為那裡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且住房便宜,很適合人們的居住,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生活方式並沒有根本區別;與此相適應,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產業的興起,也使部分二、三產業有向郊區和農村轉移的趨勢。這種現象,實際上已成為“就地城市化”的重要依據和參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