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全球化反流及其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2-03-20 10:37:52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訊/全球經濟危機引發的高失業和財政緊縮導致發達國家對於全球化的質疑,典型的論調是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者,而源源不斷地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商品和移民侵占了發達國家的就業機會。但是,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從中長期來看上述的全球化的商品和人的流動趨勢將可能會出現返流的情況,“世界是平的”的論斷,正日具現實意味。學者張雲日前撰文“全球化反流及其挑戰”如是說,詳細分析如下:
  
海外生產反流

  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進程首先體現在生產從勞力成本高的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2000年,中國製造業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7%,美國為27%,而到2010年,美國降至19%,而中國則上升到19.7%,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數據,2010年美國消費中國產品的比率是:電腦電子產品29.1%,塑料橡膠製品6.1%,家具21.3%,家電20.8%。1950年美國人中3個人中有1人從事製造業,而現在則是10個人中一個。根據HIS Global Insight的研究,在過去十年裡美國失去了570萬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但是全球化的流動方向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海外生產的回流(re-shoring of production from overseas)。

  首先,中國等國家的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導致比較優勢下降。2000年的時候,中國的平均工資是50美分/小時,現在是3.5美元/小時。波士頓咨詢集團在2011年夏天發表了一份題為“Made in America Again”(“再度由美國製造”),指出2010年中國國內的工資水平提高了15%-20%,而經濟危機後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下降,按照目前的趨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2015年將可能超過美國。通用汽車去年9月雇用的一線工人的工資僅為經濟危機前的四分之一。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甚至認為到2023年中日之間的工資水平將會持平。非工資成本也在增加,例如中國政府對於工人的福利制度,環境保護規則等日益嚴格。考慮到美國工人的生產率平均為中國的12倍,以及遠洋運輸的成本,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比較優勢正在減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