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高華:蔣介石為何在大陸失敗

http://www.CRNTT.com   2012-01-01 09:48:47  


 
  東方早報:蔣介石個人軍事才能與毛澤東的差距也是失敗的一大原因吧。 

  高華:說起來蔣介石是靠軍事起家,打了幾十年的仗,但是他沒有形成概念的軍事思想,而毛澤東有“十大軍事原則”。雖然有時蔣的戰略眼光是正確的,只是明明自己意見是對的,當遇到反對,蔣卻不能堅持。1948年2月,蔣多次要衛立煌撤主力至錦州,衛不聽,蔣也就聽之任之。蔣要傅作義撤軍南下,傅作義不舍離開察、綏老地盤,說出的理由是:堅守華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蔣也同意了。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的軍事戰略方針有重大缺陷,套在他脖子上的繩索是他的以“保城守地”為中心的軍事戰略方針。蔣介石非常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及國際觀感,1947年後,他進一步明確以爭城奪地及確保城鎮和土地為作戰目標,這些在他看來,是理所應當的,國民政府既為執政當局,就要承擔所謂“守土保民”的責任。可是,國軍要守護的攤子太大,面對解放軍的進攻,顧此失彼,兵力不敷使用,遂被解放軍各個消滅;蔣介石為此深為憂慮,他感嘆“防不勝防,此剿彼竄,頗難為計”。國民黨於是就“抓壯丁”,又造成民怨沸騰。 

  蔣對國民黨軍隊的指揮也有嚴重的問題,他一向喜越級直接指揮,在蔣身邊負責作戰事務的國防部三廳廳長郭汝瑰幾十年後寫道:由於當時通信不發達,戰場情況千變萬化,蔣雖是根據前方的報告作指示,下達命令,可是命令下來,情況已經變化,而軍師長因怕受軍法審判,有時明知蔣的指令有錯也執行。白崇禧當時就批評道:蔣“遠離前方,情報不確,判斷往往錯誤”,認為國民黨軍隊的失利為蔣軍事干預的結果。何應欽則批評部隊用人,團長以上皆由蔣親自決定,完全不經國防部評判會議審定,故而造成軍事失利。 

  對於白等的上述意見,蔣完全拒絕。1948年8月7日,蔣在日記中加以辯駁:“近日何、白之言行態度,謂一切軍事失利由於餘直接指揮部隊所致,而歸咎於餘一人,試問餘曾否以正式命令指揮某一部隊作戰,惟因前方將領徑電請示,餘身為統帥不得不批露督導責任。”蔣並大罵何應欽:“此人推過爭功之技術,機巧已極,而其宣傳方法完全學習共匪所為,可謂投機取巧盡其能事者矣,惜乎心勞日拙,毫無所得耳,培養二十餘年,仍不能成材自立,始終為人利用而毫不自覺,無骨氣,無人格,誠枉費我一生之心血。” 

  東方早報:蔣介石好歹也是日本士官學校的正牌畢業生。 

  高華:蔣介石的軍事教條主義非常嚴重。內戰初,他把勝利的“寶”壓在“速戰速決”,還細定了戰術守則:“在共軍主力未潰之前,各路行軍縱隊仍應嚴守戰術原則,每縱隊應以一旅兵力為基準,每日行程以二十公里為度,至多不得超過二十五公里,其行軍序列亦應照舊日戰術分尖兵、前兵、前衛、與本隊及後衛、側衛等部署。”這樣的指令固然稱得上是細膩、嚴整,猶如舊時普魯士、日本士官學校的戰役學教程,怎麼能應付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 

  蔣還有一些很具體的戰術指導,諸如:“口袋戰術”,“反口袋戰術”,“堅壁清野”“主動出擊”,“防中有攻”,“攻中有防”等等,皆為永無錯誤的教科書式的語言,機械搬用之,怎麼能追上身手敏捷,不拘固定戰法的解放軍?相比之下,林彪則是從戰場上總結出戰術原則,國軍將領葉錕敗退去台後,五十年代初在“革命實踐研究院”總結說,“林彪之一點兩面戰術,所有共匪各級指揮官以至所有士兵都能了解,都能奉行,形成一個整套體系。” 

  東方早報:在用人上,蔣介石也未見高明之處吧。 

  高華:在東北,蔣介石臨陣換將,先杜聿明,繼陳誠,再衛立煌等,都無堪重用。在淮海,這是關鍵到黨國生死存亡之戰,蔣仍然沒有章法,他重用的幾個人都不行。毛也在東北換將,但都是為了減少矛盾,以求高度統一,林彪等與東北局其他領導存在矛盾,1946年6月16日,毛任命林彪為東北最高軍政首長。在東北的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都歸林彪節制。 

  蔣介石很少有像林彪、彭德懷、劉伯承、粟裕這樣的統帥型的將領,1948年3月25日,蔣在日記中寫道:“甚嘆今日求一李鴻章、胡林翼、駱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蔣之用人,一看派系,二看服從和人身依附,白崇禧為國民黨軍中少見的統帥型的將領,因不是蔣的人馬,聰明才智不能得以發揮。蔣重用胡宗南幾十年,而此人只是一個師長、旅長的才能和氣局,卻被蔣當作統帥用。1943年,陳立夫去西安勸胡宗南突襲延安,“建不世之功”,胡未敢。當然,胡宗南即便敢偷襲延安,也無濟於事,因為他身邊的熊向輝肯定會提前把消息密報給延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