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日本怎樣與災難共存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13 10:05:56 |
災難片:思考災難後果 日本與美國都盛產災難片,但美國災難片大多洋溢著一種樂觀情緒,一般都以人類戰勝了自然災害和宇宙威脅作為結尾,拍攝《後天》和《2012》的導演艾默裡奇,當年也是靠一部人類戰勝外星人的《獨立日》揚名立萬。而日本的災難片則將災難作為不可抗拒的,極少有人定勝天的樂觀。 在日本災難文化作品中,最具影響力的非《日本沉沒》莫屬。作品虛構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日本列島沉沒,流離失所的日本人開始了歷史性的流浪生活……《日本沉沒》1973年一出版,就創下了上下集400萬册的銷售紀錄,成為日本戰後第一暢銷書。同年,同名電影獲得了約40億日元的票房收入,觀眾累計達880萬人次。2006年推出的《日本沉沒第二部》,著重描繪日本人在“失去國土”後的命運,書籍發售一周後,重拍的《日本沉沒》電影版上映,該片號稱動用了日本電影史上最多的人員和資金。 動漫和遊戲業也涉及災難題材 《東京震級8.0》是在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放的以虛構地震為主要情節的動畫片。這種厚重寫實題材的作品,在動漫產業發達的日本也並不多見,而這部作品描述的故事,與這次日本大地震非常相似。 作為擁有任天堂和索尼等遊戲業界巨頭的電子遊戲大國,在遊戲中表達對災難的思慮當然不足為怪,其代表作如Irem Software公司的《絕體絕命都市》。這個誕生於2002年的系列遊戲品牌目前已經推出4部作品,日本本土銷量達數百萬份。該遊戲每一部作品都將主角放在發生巨大自然災害的危機四伏的城市中,主題涉及地震、洪水、嚴寒,以動作冒險的形式為玩家展現了一場從危機四伏的地震大災難中逃出生天的艱難旅程,並讓人從遊戲中獲得應對災難的常識。 被災難塑造的文化和性情 “悲觀的民族” 由於災難不斷,日本人對未知世界有著深深的敬畏,以及深重的悲觀主義色彩,與中國人看戲喜歡看喜劇看大團圓結局不同,日本人無論是看書還是看戲,大都喜歡看悲劇,例如百十年來熱映不衰的演繹日本古代“47浪人”為主復仇的悲情劇《忠臣藏》,以及風靡一時的小說及根據小說改編的悲情劇《失樂園》。這些小說、戲劇、電影都蘊含著人生短暫世事難料,美好的東西必將付之流水的悲情意識。 正因如此,日本文化中對轉瞬即逝的美好有深切的感情,中國人崇尚月圓、完美、和諧,日本人則崇尚枯山水、不平衡、不對稱。這一切就像日本人耳熟能詳的戰國英豪織田信長的詩:人生五十年/莫非熙熙攘攘/浮生幻夢。 宗教信仰發達,但不易接受基督教 災難和痛苦使人相信宗教,日本的宗教信仰人數在全世界無出其右,據日本文化廳宗教事務科統計,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日本的神道教信徒為10600萬人,佛教信徒為9600萬人,僅此兩種宗教信徒的總數就約為人口總數的2倍。 而基督教徒在日本只有不到200萬人,遠遠低於東亞的韓國,中國等國家的比例,除了中東國家之外,幾乎再難有比這更低的比例,文化學家認為一大原因是基督教的熱烈情緒,其改造世界的樂觀,都與日本的悲觀文化格格不入。 和中國人的樂天知命不同,在大多數日本人心目中,認為災難隨時可能發生,只有做好了充分準備,心裡才能踏實安穩。我們當然不必對不可知的災難過於悲觀和苦澀,但這種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卻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1-03-12)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