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陳平原:重新審讀五四新文化運動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18 07:32:41 |
【一】 晚清以降,中國人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先知先覺者多持“變革”態度。只是到底採取何種策略,是“破舊立新”,還是“立新”而不“破舊”,所謂激進與保守之爭,關鍵在這兒。最近十年,隨著“國學熱”以及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如何評價“五四”,成了論爭的焦點——譽者認為此乃“創造性轉化”,開啟了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思想/文化/文學的新紀元,沒有“五四”,就沒有今日中國的崛起;毀者則將其與災難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稱其全盤西化的主張,以及對傳統中國毫不留情的抨擊,導致了魯迅所譏笑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而已集.小雜感》)的激進主義思潮泛濫。 如何理解二十世紀中國諸多波瀾壯闊的大轉折,與怎樣闡釋五四新文化,二者密不可分。 在我看來,歷史從來都是蘊含著“演進”與“嬗變”、“延續”與“轉型”之互相纏繞,而並非朝著某一既定目標高歌猛進。有矛盾、有爭鬥、有漩渦、有斷裂,這都很正常;要不,總是“一團和氣”,這世界也太安靜太沒趣了。與過去對於“革命”的盲目崇拜相反,今日中國,刻意講求“和諧之美”,“斷裂”雲雲因而也就成了洪水猛獸、萬惡之源。大眾傳媒上,除了表彰太平盛世之“鶯歌燕舞”,再就是對於曾經有過的“文化斷裂”的一致譴責。 想像人類的天空“萬裡無雲”,從未“陰霾密布”或“電閃雷鳴”,實在過於理想化了。陰晴無定、風雨交加,那就是正常的世界。而且,無論陰、晴、風、雨、雷、電,都有不可抹殺的歷史價值。今日被大眾傳媒妖魔化了的“文化斷裂”,作為“連續性”或“文化保守”的對立面,乃歷史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大至人類文明的足跡,小到現代中國的進程,都是在變革與保守、連續與斷裂、蛻化與革新的對峙、抗爭與掙扎中,艱難前行。正因此,所謂“文化斷裂”,並非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而只是一種歷史描述,即社會生活、思想道德、文學藝術等處在一種激烈動蕩的狀態——既可能從此了無牽掛掉頭東去,也可能藕斷絲連此恨綿綿,還可能“抽刀斷水水更流”。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