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貨幣政策背後的宏觀經濟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5-03-12 10:02:06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訊/從“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李克強總理參加代表團所作的表述,可以判斷出未來一段時間宏觀政策的邏輯:如果經濟運行平穩,政策著實偏穩健的基調;如果經濟下行失速,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宏觀取向將果斷出手,把經濟運行拉回到合理區間之內。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金融學院統計系副教授溫建寧文章表示,以“兩會”前這次降息為例,嘗試分析和說明貨幣政策的取向,來說明央行理念轉換的對應邏輯。

  從表面上看,央行降息體現了貨幣政策連續性的一面,是貨幣政策適應經濟運行態勢的表現。央行上次降息是在去年11月21日,兩次降息之間僅僅間隔了三個月,恰好是一百天足額的時間,而更前一次利率調整是2012年7月6日,時間間隔長達28個月。然而,這次央行“重啟”利率工具,短周期的降息有點超越了微調的範疇,似乎說明央行貨幣政策的思路發生了變化,也反映出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貨幣政策出手幹預經濟的運行。

  文章認為,在經濟壓力倒逼下,央行快速應對經濟變局,這種貨幣政策思路轉變包含兩個要點。

  一是央行宏觀管理向回歸傳統轉變。面對多目標多任務的宏觀金融管理,央行經過一段時間探索性的實踐,發現內務部經濟變化周期縮短,頻率相對變化越來越頻繁,用創設金融政策工具去管理,管理金融的風險和難度都在加大,與其冒險把金融市場作為試驗田,用創設工具間接管理市場,不如回歸傳統宏觀管理方式,穩健的利率型數量工具是最直接的調節的手段,不僅能管得住銀行衝動的手,也能管得住影子金融膨脹的手。通過對稱或不對稱靈活降息,促使存貸款利差空間縮小,進而有效地拉低全社會的利率水平。

  不然,利率市場化進展緩慢,市場就難以決定資金資源的配置。就算央行通過創設金融工具,不斷地向市場投放流動性,貨幣之水也到不了嗷嗷待哺的企業,會憑空消失在銀行體系大大小小的理財產品這種“海綿”中。改變銀行不思進取、輕鬆獲利的生存現狀,就有必要改變銀行躺在錢堆上賺錢的盈利模式,通過利率調節逐步縮小存貸利差,能有效地促進利率市場化。

  二是央行貨幣政策向調節資金方向轉變。任何一次貨幣政策變動,包括降准和降息以及新創設金融政策工具,都包含著央行政策推行的經濟背景。通過這些政策取向,要麼測試市場反應的靈敏度,觀察市場信號的真實影響和範圍;要麼檢驗市場對政策的承受力,觀察市場的合理邊界和底線;要麼看政策的市場功效,以便決定政策的強度和頻率。

  仔細分析這次央行降息,有貨幣政策明顯的取向。從去年年初以來,全國性地商品房銷售陷入低迷期,造成了商品房庫存居高不下,去庫存活動延續到9月底也不見起色。於是,去年9月30日,央行突然改變策略,放鬆二套房貸款限制,測試整個市場反應,而其後的市場反應,總體相對平穩未能大舉增長。降息走上了貨幣政策的前面,但降息不僅未能興盛樓市,卻激活了資本市場,促使資金逃離樓市,貨幣政策目的未能全面達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