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中國金融:巨額外儲要靠內部改革消腫 | |
http://www.CRNTT.com 2014-05-24 09:35:25 |
華夏時報發表媒體評論人劉波文章表示,2006年中國外儲首次超越日本,自此一直占據全球榜首。考慮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長時間的重視“出口創匯”的傳統,直到不久之前,高外儲一直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被認為有助於提升國際清償能力,抵禦國際金融動蕩風險,維持匯率穩定,增強國家信譽。但隨著外儲的不斷積累,批評日益增多,高外儲的負面效應逐漸超越了其正面效應,邊際成本超過了邊際收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擁有如此高的外儲,且大多以美元資產形式存在,在國內都日益引起“窮國借錢給富國花”的困惑,也讓外界質疑中國的外儲管理能力,並指責中國加劇國際經濟失衡。 文章稱,雖然美國等國一直抨擊中國故意壓低匯率鼓勵出口,近幾個月人民幣貶值又刺激了這一說法,但是從歷史來看,高外儲本身並不是中國政府主動追求的目標,而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副產品。從根本上來說,高外儲是國內經濟失衡在國際收支層面的反映,是中國經濟內需不足、出口導向和外資依賴的產物。中國一直維持著高儲蓄率,同時國內消費不足,高度依賴出口市場,導致經常項目順差的不斷積累。而中國儲蓄率一直如此之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又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居民收入提高,但社會保障不足、穩定預期導致居民收入傾向高,而高儲蓄又因為金融體系的低效而未能轉化為有效投資。在資本項目方面,因為長期的外資流入和海外投資渠道不暢,亦通常表現為順差,此外還有大量因人民幣升值預期而導致的套利熱錢流入。所以,巨額外儲首先是病症而非病因,當前這種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維持得越久“腫塊”就會越大。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