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經驗與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3-11-01 08:56:35  


林毅夫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訊/中國改革開放33年,用西方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道路,卻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為什麼有這樣的成績?還出現了哪些問題?

  上海證券報發表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文章表示,分析回答五個相關的問題,反思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學科發展道路。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能夠在這麼長的時間里取得這麼高速的增長?背後到底是什麼在支撐?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在1979 年之前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即使是付出幾代人的努力。追求中國的現代化,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不是改革開放以後才開始,從鴉片戰爭以後,我們就一直在苦苦追求國家現代化。

  第三個問題,中國發展這麼快是因為轉型帶來的好處,但為什麼其他轉型國家,並沒有出現像中國這樣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四個問題,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反對漸進雙軌制改革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怎麼理解?

  最後一個問題,理論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也幫助我們改造世界。如何尋找未來發展的方向?怎麼樣實現未來的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為什麼成功

  文章稱,從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並沒有遵從華盛頓共識,完全推行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道路,而是政府只擔負平衡預算,維持社會經濟穩定。中國推行的是一種漸進式、雙軌制的改革開放,對沒有效率的大型國有企業既沒有私有化,而且還繼續給予保護。但對於一些新的產業布局放開准入,按照市場的原則運行。

  中國當時選擇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被認為是一條不正確的道路。改革開放初期,國際學術界新自由主義盛行,認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或者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好是由於政府幹預造成太多的扭曲,比如國有化、價格非市場化等。

  中國從1979 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並沒有遵從華盛頓共識,完全推行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道路,而是政府只擔負平衡預算,維持社會經濟穩定。中國推行的是一種漸進式、雙軌制的改革開放,對沒有效率的大型國有企業既沒有私有化,而且還繼續給予保護。但對於一些新的產業布局放開准入,按照市場的原則運行。

  當時經濟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所以,計劃經濟國家或者是政府幹預過多的國家,為了改革,必須像華盛頓共識所講的要按照市場經濟去運行的基本制度安排,並且是一次性到位。

  中國推行雙軌制改革被時下證明是最糟的方式,也有現實論點。比如說,如果要實行漸進的雙軌制度安排,一定會造成尋租,造成收入分配腐敗。確實,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那些反對雙軌制改革的人所談的問題都存在。

  但關鍵是現在看來,那些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我們存在的問題他們也普遍存在。但我們有的成績,這些國家卻沒有,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實現了33年的穩定和快速發展。那些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在經濟上推行休克療法以後,經濟出現停滯,甚至崩潰。

  針對中國這三十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國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有太多的農業人口、農村剩餘勞動力,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產業部門,可以帶動經濟快速發展。關鍵的問題是,其他國家包括中亞或者非洲的很多國家,這些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也是農業人口,也有很多剩餘勞動力,他們在上世紀80 年代、90 年代開始改革轉型中,按照華盛頓共識那樣全面推行市場化改革,但並沒有取得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成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