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春節不應僅是“消費黃金周” | |
http://www.CRNTT.com 2013-02-08 13:51:39 |
所謂“年味少了”,從表面上看多是指傳統年俗正在消失或者變異。例如祭灶神、逛廟會、包餃子、拜大年、除夕守歲等過去各地年俗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如今多已“無可奈何花落去”,即使有所殘留,也都變了“味”。正如許多民俗學者所說,傳統年俗與農耕社會聯繫緊密,如今中國已步入工業化、商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部分傳統年俗的消失和變異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年味”要通過各種春節年俗等形式化的東西來表現,但是它並不完全依賴於各種繁瑣甚至陳舊的傳統年俗儀式。“年味” 過去之所以厚重,是因為那時交通不便、人員流動性較小,人們在家庭、宗族血緣關係下,積蓄了一年又一年的“人情味”、“親情味”在年末發酵,從而滲入人們對過年的回憶。現在隨著人員流動性變大,舊的社會關係已經逐漸被消解,“人情味”變淡,自然年味也隨之減少。 對這種情況,有學者指出,中國春節不像西方宗教節日那樣具有很強的神聖性,無法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內在需求,衰落是遲早的事。但筆者認為,這種論調純粹是一種文化自虐傾向。2500多年以來,中國人就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傳統,把精神超越的對象從人格化的最高神轉化為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其中,重視家庭是這一傳統的核心,而充滿濃濃親情味的春節則是集中體現。所以,絕不能說春節沒有神聖性和吸引力,只能說其神聖性與西方宗教節日有所不同。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