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為何“四周皆敵”

http://www.CRNTT.com   2012-02-05 10:08:54  


 
  許曼:謝謝黃老師的精彩發言,剛才黃老師提到了一個鄧小平提到的韜光養晦,即使中國韜光養晦他能不能制止別的國家的想法,這個我看了一篇關於蘭德公司最近的一篇文章,它其實非常明白中國到底想幹什麼,在今後20年的中國國防預算可能會超過美國,但是可能是一個強大的領土,但是中國不是謀取領土擴張也不是對鄰國發揮影響,中國對除了周邊以外的其他的地方在防務方面沒有任何興趣,儘管中國的政策很謹慎與務實,但是與美國發生衝突的風險依然存在,那麼美國的策略是什麼呢?美國會一直保持在亞太地區衝突的情況下進行威懾,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一些策略,其中一個重要的就是美國為中國提出了個人的支撐,所以我個人即使中國韜光養晦能不能防止中國周邊的那些敵人,這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有請深圳社科院的魏老師給大家進行進一步的評點。

何種敵人,如何認知?

——從周邊國家看中國崛起的安全困境

  魏甫華:實際上我是沒有這個能力來評論丁老師這個極具挑戰性的話題的,丁老師的東西我一直在看,在學習,他今天講的這個話題,其實要跟他之前發表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聯繫起來讀,才能夠理解他為何這麼重視這個話題,以及他是如何分析的。這個文章是他於2001年5月發表在台灣《聯合報》和北美《世界日報》上的《拖垮蘇聯的套索正拋向北京》。他在文章中寫道,“(2001年)3月解密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文件顯示,“雷根(大陸翻譯為里根——編者注)1980年代強大有力的、耗資巨大的軍備,促成了蘇聯的垮台,因為它衰弱的經濟支撐不了與美國相匹敵的軍備。”這個評估與俄國的資料互為印證。曾任六位蘇聯首腦外交助理的GeorgiArbatov在回憶錄《制度》中說(p.203)“美國人很快就算出來,在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美國及其盟國的1/3至1/4的情況下,軍備競賽提供了一條於他們而言絕對可靠的途徑來損耗蘇聯的實力,最終有可能通過經濟消耗戰來完全擊潰蘇聯。正是在雷根執政的最初幾年,制定了競爭戰略的構想和軍備計劃,其目的專在‘使蘇聯以往的國防投資過時’。他們憑借自己的方案,迫使我們在最不利的、昂貴的、拖垮我們的環境中進行競爭。”丁老師認為,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崩潰,對我們來說是一筆很重要的歷史遺產,應當好好研究。蘇聯的崩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崩潰動力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美國戰略的誤判導致的結果。國際體系對國內政治的影響一直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我們今天看中國崛起的問題,同樣要在這個國際體系框架下來思考,否則我們就會犯錯誤。而目前國內的有關言行似乎正影響著國家戰略走向這個錯誤。而這正是丁老師提出“中國為何‘四周皆敵’”這個問題的深切根源。

  蘇聯垮台後,中國自然作為一個相當體量的大國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後來這個事情由於拉登在美國本土發動了2001年“9.11”恐怖主義事件,使得美國戰略實行了重大調整,恐怖主義稱為美國戰略的頭號敵人。所以,單純從國家利益角度,我們之所以獲取了十年來中國最好的國際和平發展空間,我們應該感謝一下這位拉登同志,當然,這是半開玩笑的話。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講的是什麼意思?其實亞洲一直是美國的戰略核心,套用句現在流行的話說,不管你注意或者不注意,美國一直在那。美國重返亞洲,是不是就是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圍堵,它就是中國最大的敵人?因為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一個最主要的關係就是和美國的關係。美國和東盟,美國和中國,中國和東盟,這三者之間構成了中國和周邊國家以及地區之間權力的三角關係。我們以什麼樣的思想框架來認知這種三角關係,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三角關係各角度之間的度數變化。

  亞歷山大.溫特講國家間的無政府狀態並非國家間關係的歷史前提,而是國家間互相博弈互相建構出來的結果。他講國家間的政治文化存在有三種,一種是霍布斯文化,國家間以競爭為主,這就是黃有光老師剛才對國際關係和人際關係的區分提出來的,國家之間以利益為基礎,以競爭為手段。一種是洛克文化,國家間以合作為主,這是二戰以來國際關係一個非常重要的推進,國家之間的關係引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因素,就是人權、尊嚴等道德因素。一種是康德文化,國家間以友誼和和平為主。康德文化還不是現實,頂多也只能是部分區域組織內部,一種次國際體系的文化,它可以說是我們欲求的一種國家間政治文化。也就是說,我們以一種什麼樣的國家間政治文化來認知和周邊國家之間是關係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將塑造我們和周邊國家之間的秩序類型。

  中國是否“四周皆敵”,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對中國崛起的安全困境的分析。修昔底德在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時候,他分析了這場戰爭的原因,他認為雅典的崛起導致了斯巴達的恐懼,這是戰爭的起源。修昔底德這一分析構成了後來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所謂安全困境,就是一個國家增強自我安全的行動必然消弱其他國家的安全感,而一個國家感到不安全,它就必然會增加軍事方面的投入和行動,而這種軍事的投入和行動又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不安全感,於是迫使所有國家參與到這個軍事備賽的困局中來。

  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講1500年以來整個全世界的現代化的進程都是大國關係的實力對比所推動的,這個實力主要是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世界歷史的邏輯實際上就是大國此消彼漲興衰的邏輯。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它的崛起勢必對當今世界的霸權國美國形成巨大挑戰。雖然我們講中國要和平崛起,但是從歐洲的歷史經驗看,大國的崛起幾乎沒有通過和平的方式來達成的,即使像美國從英國手上和平地接受霸權領導國地位,美國和英國之間並沒有爆發戰爭,但卻是在發生了兩場世界大戰一戰和二戰之後,通過戰爭導致兩國實力對比巨大的變化之後才得以發生的。其次,並非所有崛起國都會順利接班,從歷史經驗看,大多數的崛起國都是在崛起過程中衰敗了的。日本,德國都是。蘇聯也是,在二戰之後得以和美國分享世界霸權領導者的國際勢力範圍,但是最後還是被美國給競爭下去了。在同一個國際體系里,一個霸權國家總是不會允許另外一個霸權國家跟他分享這一個權利,這是大國發展的經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