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唐山大地震》 馮氏偽災難片

http://www.CRNTT.com   2010-09-06 14:00:02  


 
打著災難片的旗號賣點別的東西

  “每個引進大片費勁心思宣傳,也就賣個三四千萬票房的時候,中影引入《後天》,這似乎完全是個兩三千萬的片子,也沒怎麼宣傳,但最後怎樣?生生賣過了一個億!那是2004年。”在影評人兼“票房專家”“畢成功看來,這是中國人骨子裡喜歡災難片的一個例證。他說出了一個很多人不曾發現的事實:中國人是多麼地偏愛災難片。

  而從電影引進史的角度來看,在2007年《變形金剛》引進前的10年,中國的票房冠軍是3.6億的災難大片《泰坦尼克號》。到了2009年,災難片空前巨制《2012》橫空出現,國內起初有人說能賣2億,但後來生生賣了4.5億,並直接導致同檔期的《我的唐朝兄弟》、《花木蘭》等國產電影淪為炮灰。

  “打好災難片這個牌,票房就會不錯。”畢成功歸納的這個鐵律,也許能解釋馮小剛為何如此堅決地為新作做了災難片定位。

  但這個鐵律有個前提,就是災難片必須是好萊塢的大製作。除此之外,必死無疑。被稱為韓國首部災難片巨制的《海雲台》,在本土沒能賺回成本,中國引進之後,票房低得一塌糊塗。“我們還是信任好萊塢,我們不相信韓國靠臨摹起家的災難片水準。”畢成功說。

  至於國內,在《唐山大地震》之前,還沒有一部國產災難片在票房上獲得真正成功。比如2008年上映的《超強台風》,由知名導演馮小寧執導,號稱“中國首部災難大片”,但粗糙的視覺特效、主旋律的情節以及臉譜化的高大全人物,最終導致該片被觀衆拋棄,票房僅為1500萬元。

  在此之前,八一電影制片廠於2003年推出災難電影《驚濤駭浪》、《驚心動魄》,分別取材於洪水和非典事件。其後出品的《驚天動地》也以地震為題材,情節也是極為老套:“表現了中國某軍隊在突發地震中衝破重重險阻,對災區進行救援的故事。”2009年9月上映後,首周票房僅150萬元。

  “搶險救災”式的國產災難片,已經走入了死胡同。

  何東平在《中國為什麼沒有災難片》一文中分析說,雖然在官方的系統裡,一直有著這樣的論述:“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緊接其後的,往往是這樣的邏輯,“但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一方面這是人定勝天思想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潛藏的語境卻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隱晦表達。

  馮小剛當然明白。在面對“中國電影缺的不是技術,是靈魂”的問題時,他認為這兩樣都缺。“拍《唐山大地震》,用的是外援來做技術效果。就技術而言,我們和好萊塢還差十萬八千裡。說到電影靈魂這個事……審查機構有時引申聯想得太厲害,心理承受也比較脆弱,因此好多人性深處的東西不能碰。”

  有人開玩笑說:“美國災難片動輒將洛杉磯紐約毀滅好幾次,哪個中國導演敢將北京上海給消滅了?”

  災難片也許是最能體現大電影工業體系的類型片,分工明確,特效要求高,人性叙事自然。“這個體系怎麼也得三五十年才能建立起來。《2012》的目標有點高了,即使出現像《泰坦尼克號》這樣將災難與愛情結合比較好的片子,也得過10年。”畢成功預測說,“中國即使有災難片,也就跟《唐山大地震》一樣,打著災難片的旗號賣點別的東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