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一個農民的城市夢想 與國家同步

http://www.CRNTT.com   2009-10-07 11:39:31  


數量巨大的農民伴隨國家建設的腳步,實現舊夢幻想新夢。
  中評社北京10月7日訊/“我由一個農村娃成長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再到當農民工,最後又成為城市居民,這其中的變化,應該歸功於祖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沒有國哪有家?沒有祖國的強大,哪還有個人生活由貧到富的變化?”《新華網》今天登出池墨的文章“記憶中國:一個農民的城市夢想”,從個人故事印證新中國的發展。文章内容如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偉大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相信,不論是用語言還是文字,都不能准確地描述和表達祖國60年來的變化及取得的輝煌業績。我只能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點點滴滴的故事,來證明祖國建設發展之快,以及我們的生活變化之大。 

  我是一名農村娃,按照“身份繼承法則”,長大後,像父輩一樣,我理所當然地成了一名農民。後來,我到城市謀求了一份工作,成為一名農民工。經過幾年的努力拼搏,我終於在我們的縣城買了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從而讓自己完成了從農民到城市居民的嬗變。 

  我由一個農村娃成長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再到當農民工,最後又成為城市居民,這其中的變化,應該歸功於祖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沒有國哪有家?沒有祖國的強大,哪還有個人生活由貧到富的變化? 

  1972年,我出生在蘇北的一個小鄉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村娃。雖然我所在的村莊離縣城不遠,只有10幾公裡的路程,但是,因為當時沒有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出行只能靠雙腳,所以,這十幾公裡的路程,走起來也就顯得非常遙遠。再加上當時的鄉村道路建設還處於“0”的水平,所以,每到陰雨天,我們那裡就陷入了“村裡的人出不來,村外的人進不去”的尷尬局面。這種鄉村道路,用我們村民的話來說,晴天叫“揚灰路”,一有車輛走過,就會揚起很多灰塵;陰天則叫“水泥路”,一到雨天,行人都出不去,更別說車輛了。 

  後來,有了自行車和摩托車,一下子拉近了到縣城的距離。 

  1996年,我到縣城打工,在縣愛衛會謀得一份工作,每天風裡來雨裡去,自行車成為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因為沒有像樣的鄉村道路,所以,每逢下雨,我就只能步行,到三四公裡以外的公路上乘坐公交車,這樣,一個月的工資,去掉路費和吃飯的開銷,也就所剩無幾。 

  1999年,我們所在的村修築鄉村道路,每家每戶出資出物還要出力,鋪設了一條砂礓路,雖然這條路不寬也不平坦,但是,因為路基硬了,即使在下雨天,村民也可以走出去了,這方便了村民到縣城打工、做生意。 

  2002年,我到了縣工商局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但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每天,我們奔波在鄉村和城市的道路上,感受著鄉村和城市的不同。後來,我購買了一輛摩托車,減少了在路上奔波的時間。 

  2006年,我被縣供電公司聘為新聞報道員,工資也有所增加。漸漸地,我有了一些積蓄,於是,就有了在縣城買一幢屬於自己房子的想法。然而,因為自己的工資不多,再加上自己只是一名打工仔,工作并不穩定,所以,雖有在縣城買房子的想法,但是,就是不敢付諸行動。而自己的積蓄,也遠遠不够買房子。 

  在城市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成為了我的一個夢想。為了增加收入,我在寫新聞稿的同時,也寫一些散文、詩歌等文學類作品,有一段時期,還寫過情感類文章,後來,我漸漸迷上了時評寫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漸漸地,稿費收入成為我的主要收入。 

  2008年,我從縣供電公司辭職,回家做起了職業撰稿人。現在,寫文章已經成為了我的職業,敲打電腦鍵盤、收發郵件成為了我的主要工作。這在我們村裡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對我說,我們掙錢靠的是出力流汗,你坐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就能掙錢,看來還是有知識好啊! 

  2009年,也就是新中國建國六十周年之際,我在我所在的縣城最繁華的地段,購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房。房子不算大,但是,卻讓我在我所漂泊的城市擁有了一個家。我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每天風裡來雨裡去地來回奔波,而是安逸地在自己買的房子裡享受著城市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