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中國評論月刊社論:厚植兩岸共同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09-07-12 00:13:00  


和平發展構建期需要兩岸共同努力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中國評論》月刊七月號發表社論《和平發展共構期 :厚植共同利益與培育新認同》。文章表示:“厚植共同利益,培育主流社會新的情感認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的主要使命, 也是未來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物質及思想基礎!”文章內容如下: 
 
  過去的一年,是兩岸關係60年來進展最大的一年。在兩岸領導人和各有關方面、各界人士的大力倡導、推動、參與及落實下,兩岸之間實現了大和解、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成績為國際社會及兩岸民眾所稱道。可以說,兩岸關係在過去的一年里真正步入了和平發展期。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有哪些特點,蘊含哪些意涵呢?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今天的兩岸關係與過往相比,具有如下重大不同特點: 

  一是兩岸執政黨之間不再相互敵對,執政黨領袖實現了正式會晤,最高領導層之間多次晤談會商,已經形成有效的合作互動機制。 

  二是兩岸行政當局透過海協及海基會密切磋商,一年內兩會高層三次商談,達成九項涉及兩岸經濟、金融、司法、民生等方面的合作協議,為兩岸實現大三通以及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全方位交流交往鋪平了道路。 

  三是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躍上新台階。在空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兩岸之間更加密切互動合作,大批陸客遊台,極大地抒解了台灣酒店、零售等服務行業的困境;而陸企赴台採購團則有力地支持了台灣優勢產業的發展,無怪乎韓國媒體驚呼“韓國遭受了兩岸‘IT 國共合作’的直接衝擊”。接下來陸資登台則是“箭在弦上”的事了。兩岸經濟合作由單向投資發展至雙嚮往來,是雙方經濟關係正常化的標誌,也是兩岸經濟高度互補、相互依存的例證。 

  四是兩岸之間的包容度和互信程度大為提昇,兩岸60年來首次在國際領域實現了“外交休兵”。在雙方的默契和互信下,兩岸在最容易引發糾紛和最易傷害彼此民眾感情的國際場合相互包容,實現了台灣期盼已久的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的願望。 

  五是由上述幾個重大特點可以看出,兩岸領導人已經徹底轉換思維觀念,在兩岸關係及相關政策上完全拋棄了傳統的“敵對思維”和“零和博弈”觀念,而代之以“融合性思維”、“以人為本”的和諧觀念。正是在這樣的新思維和新觀念指引下,兩岸關係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取得如此重大的進展。這種新思維和新觀念也將貫穿在未來漫長的兩岸和平發展期內,成為構建新型兩岸關係的思想基礎和指路明燈。 

  和平發展,需要兩岸共同構建,需要兩岸當局和民眾共同努力,需要大家來共同締造。正如已故海協會長汪道涵所言,“兩岸之道,唯和與合也”。如何實現“和”與“合”,需要兩岸各界人士深入細緻探討。祗要是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兩岸之間“和”與“合”的,有利於台灣、大陸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根本利益的文章和意見,《中國評論》都願意發表,願意成為兩岸和平共構的思想交流平台。 

  我們認為,在和平發展共構期,最重要的,首先是厚植兩岸的共同利益。經濟是一切整合的基礎。兩岸融合,關鍵因素也在經濟。目前之所以大多數台灣民眾對統一有疑慮,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台灣經濟發展水準要高於大陸。但大陸改革開放30 年來,發展速度驚人,總體經濟實力已經高居世界前三名,且擁有廣闊的腹地和快速發展的後勁。而台灣自步入經濟轉型期後,由於自身種種條件限制,整體規劃不足,錯過了經濟昇級轉型的好時機,導致十年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事實上,正如島內有識之士所言,要實現台灣經濟的第二次起飛,祗能與大陸的發展整合配套,相互協同,共同發展 , 形成廣泛的共同利益體。如果僅僅從市場、資金、遊客的角度看待兩岸合作,單方面要求大陸給予優惠,台灣經濟維持現狀可以,但要根本轉變則很難。台灣方面對此應有清醒認識,要就此展開深入探討,有大視野,做大決斷。 在厚植共同的經濟利益之外,還需培植共同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等,逐步構建“共同家園”。 

  其次是需要兩岸民眾、特別是台灣民眾構建新的情感認同和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兩岸之間互利易,交心難。這也是為甚麼我們說和平發展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渡期的原因。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歷史際遇,造成了今天兩岸同文、同種而難同心。要溶解歷史造就的“悲情意識”、“反中(恐共)心理”、“台獨迷思”等堅冰,改變這些舊觀念,需要兩岸當局及全體民眾的長期共同努力。情感的改變,不是一朝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她需要經濟、文化、觀念、體製文明的滋養,需要理解和包容,需要環境和時間來培育。否則,即便形式上統一了,而思想觀念上不能認同,仍可能出現反復。 

  總之,厚植共同利益,培育主流社會新的情感認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的主要使命, 也是未來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物質及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