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政治表述 不能總被外部世界牽引

http://www.CRNTT.com   2009-06-06 12:56:49  


 
           始終被外部世界牽引

  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依然落後,但思想界已經相當自由活躍。經過十年的開放,源自西方的各種政治思潮,廣泛而凶猛地滲透到知識界和大學校園。諸如“存在主義”和“異化學說”,這些哲學理論在它們自己的故鄉可能早已乏人問津,但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卻是炙手可熱、如獲至寶,對青年學生更有一種神秘的魔力。

  由於社會的長期封閉和壓抑,加上“五四”之後反傳統潮流不斷泛起,中國開放之初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如饑似渴,對一切外來的事物都感到新奇無比,不加區分地熱情擁抱,毫無保留地信奉推崇。可以說,80年代的中國在思想上是一片廣闊的待開墾之地,它為形形色色和稀奇古怪的西方思潮,提供了滋生蔓延的肥沃新土壤。這是改革開放所不可避免的結果,只是到後來才發現過猶不及。

  西方政治思潮的蜂擁而至,使原本萬馬齊喑、思想單一的中國知識群體,變得異常地活躍和興奮。但是,在無條件接受外來思想意識的同時,人們幾乎完全忽視了自身文化所該有的位置,使改革開放進程從一開始就沒有自主和獨立的思想靈魂。就像當初無條件擁抱馬列主義一樣,中國未來藍圖的設計者和實踐者,再次犯下了急於求成、舍本逐末的錯誤。

  意識形態的辯論和不同思想的碰撞,使人們對中國自己的文化思想體系越來越沒有自信,越沒有自信就越要懷疑和批判,結果變得激進偏狹、憤世嫉俗。某些抽象和花哨的西方政治理論,被一些特定的人群視為自己的專有訴求。這不僅過於天真和理想化,而且也使文革之後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全民新共識開始動搖。

  對於1989年北京發生的社會和政治動蕩,不同的人群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與看法。而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政治定論、學術研究和民間記憶,都是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歷史碎片。當所有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時候,我們才有可能看到完整的圖像,才不會固執己見和過於沉湎,也才有可能從歷史中真正汲取教訓,并且不讓歷史去羈絆或犧牲未來。

  為此,筆者只想補充的一點是,任何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都不可能孤立地發生、孤立地演變。在歷史的大視野之下,當年的中國是世界大變局的一部分,其內部局勢的演變難以抗拒外部世界的牽引力。

  1980年代的西方,經濟實力處於頂峰狀態,意識形態的霸權地位也是登峰造極。對於急於擺脫孤立和貧窮的中國來說,來自歐美社會的任何“政治表述”都極具說服力和吸引力。因此,只要經濟形勢有任何風吹草動,中國的政治生態就會失去平衡,就會有人不由自主地把眼光投向西方,試圖用西方的制度來解決中國的問題。中國在80年代中後期的幾次政治失衡,就是因為缺乏政治定力所導致。直到今天,這樣的缺陷依然沒有解決,危險依然存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