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社評:解決香港住房問題要有新思維和新策略 | |
http://www.CRNTT.com 2022-04-29 00:05:10 |
第二,堅決“擴中”,加大居屋建設和供應量,讓其成為普通市民實現安居置業夢的主體。 居屋是香港資助出售類型的公共房屋,居屋計劃最早起源於1970年代。當時港英政府迫於社會住房需求的壓力,推出了“十年建屋計劃”並開始大量興建居屋。對於既難以負擔私樓、又不能申請公屋的夾心層而言,這便是唯一置業的通道和希望。然而,2002年香港樓市自97金融風暴後跌至新低,發展商樓盤大量滯銷,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決定徹底停止興建資助出售房屋。此後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空檔期,直至2016年香港才逐步恢復居屋新供應。香港的居屋供應也因此出現斷層,並造成現時嚴重短缺的情況,更直接導致香港市民失去了除了私樓以外可負擔的置業選擇。 雖然目前香港已經逐步恢復了居屋供應,但供應量遠不及香港社會的實際剛需。據統計,過去十年落成的住宅中,私樓和公屋分別新增15萬左右的單位,而居屋僅增加了2.6萬個單位。特區政府提出未來要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但根據香港房屋協會資料顯示,未來五年居屋計劃僅有4.5萬多個單位。可見,居屋在特區政府的既定建房計劃中并沒有受到足够重視,考慮到其在香港住房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職能,或將深切影響到香港住房問題的最終解決。 我們以為,居屋才是根治香港房屋頑症的關鍵環節。一方面,“有恒產者有恒心”,過往“兩頭大、中間小”的房屋發展政策不僅不利於形成“橄欖型”的人口財富分布、打造一個有產穩定的中產階級群體,而且實際人為加速擴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另一方面,對政府而言,若發展重點不聚焦於居屋,就難以盤活公屋資源,影響公屋各類亂象和怪圈的解決,公屋作為租賃性物業和需後續管理的特性,也將給特區政府帶來沉重的財政和人力負擔。因此,我們建議,為促進房地產市場長遠健康發展,應該加大公營房屋中居屋的佔比,在調整居屋、公屋政策的同時,把新覓地的建設重點轉到居屋建設上來,從而構建一個堅強厚實的中間置業階梯。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