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人心理傾向剖析

http://www.CRNTT.com   2021-01-24 00:04:32  


  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安拴虎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月號發表專文《親美、哈日、厭中——台灣社會一種“泛在化”心理傾向》,作者認為:中美日在台灣人的情感坐標裡呈現完全不同的位置,親美、哈日、厭中(大陸)是一種常態化的心理傾向。雖然這是一種基於偏見的情感錯置,但卻在台灣社會裡屬於一種“泛在”現象,這種情感表現是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日本、美國的認知(偏見)基礎上的情感反應,既是基於台灣人過往的生命體驗和集體記憶,同時也反映了中(大陸)美日三方圍繞台灣問題長期角力的事實。它在台灣人的“態度”鏈條(認知—情感—行為)中處於中間環節,因此必然會在台灣與中(大陸)美日三方關係建構當中起到“規範”作用,不自覺地驅使台灣朝野時常進行與中國大陸、美國、日本的關係再梳理,明確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並再次劃定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和邊界,從而影響地緣政治生態的重塑;不僅如此,它也會通過一系列模仿和學習,影響台灣人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重塑台灣的社會文化,甚至因此強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毫無疑問,這種心理傾向本身就自帶勢能,必然在兩岸互動過程中產生消極影響。文章內容如下:

  放在國際視野來觀察,中美日三方對台灣的影響無與倫比,其在台灣人心目中的地位更是非同小可。1990年代以前,台灣民眾“一方面是對‘中國’的認同,另一方面是美、日發達國家的美好樣板”。〔1〕時至今日,中美日在台灣人的情感坐標裡呈現完全不同的位置,親美、哈日、厭中(大陸)是一種常態化的情感傾向。〔2〕雖然很明顯這是一種基於偏見的情感錯置,但卻在台灣社會裡屬於一種“泛在”現象,這種情感表現是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日本、美國的認知(偏見)基礎上的情感反應,既是基於台灣人過往的生命經驗和集體記憶,同時也反映了中(大陸)美日三方圍繞台灣問題長期角力的事實。它在台灣人的“態度”鏈條(認知—情感—行為)中處於中間環節,因此必然會在台灣與中(大陸)美日三方關係建構當中(比如馬英九上台宣稱“親美、友日、和中”,而蔡英文則推行“親美遠陸”、“親美抗陸”、“脫中”)起到“規範”作用,親美哈日厭中(大陸)作為台灣較恒定的社會心理傾向便成為關係建構中這種“行為”的情感基礎。〔3〕

  一、厭中

  曾有學者直言,“國民黨遷台以來,台灣輿論一直呈現兩個基本面向:一個是美化美國,一個是醜化大陸。歷經……政權交替,各個政黨派系儘管在許多方面不同,甚至水火不容,但在這兩個面向上卻表現出驚人的一致。……而輿論的慣性也是不能忽略的分析維度。50多年來,在一代代動機不同的政客操縱下,紅色大陸成為台灣輿論一致詛咒的對象。要將對手貼上紅色標籤就行,就可以如願以償。……這樣荒唐的歷史鬧劇,在政治人物的操弄下幾十年來一直連續不斷在台灣上演著,而台灣民眾也一直扮演著忠實的觀眾,可見紅色禁忌的‘輿論麻醉’是多麼的成功。”〔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