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關注:兩岸學者議“中華民族”共同認知

http://www.CRNTT.com   2016-09-12 00:07:47  


全國台研會研究部主任嚴峻(中评社 臧涵摄)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政治室副主任胡文生表示,中國近代多災多難,歷盡艱辛。台灣問題是在中國現代化轉型中產生的,其解決也要靠中國現代化的實現來解決,對於台灣問題解決的前途我們是有信心的。

  他提到,台灣問題產生是中國內戰的結果,本質上國共之爭是制度之爭,是兩條道路,兩種前途的選擇。在台灣島內民主化過程中,兩岸間的制度之爭已經意識化了,台灣民眾在這個問題的認同上出現異化。兩岸關係從過去制度之爭,演變成統獨之爭。

  “兩岸制度的好壞,老百姓說了算。我們尊重台灣的制度,也希望台灣尊重我們的制度選擇。兩岸制度之爭是良性競爭,但是涉及統獨議題,大陸意志是不容動搖的。大陸堅定反‘台獨’” 胡文生說。孫中山所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是巨大犧牲下贏得的民族獨立。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副理事長黃子榕認為,兩岸青年交流近幾年頻繁,但是卻沒有後續的發展。後續工作怎麼進行?怎麼走入群眾?這都值得從事兩岸事務的人思考的。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候選人伍優政提到,孫文革命,早期是“排滿倒滿”,後來改變論調,民族革命的目標就是團結各民族實現共同體,這個就是“中華民族”,就是“五族共和”。對於“中華民族”的重新界定,代表了無論任何人都不能排距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潮流,否則會被歷史教訓。

  “我們要發展的眼光來看相關政治理論,孫文學說中的民權學說保障了資本家的利益,導致‘民生’沒辦法落實。後來,孫文意識到這個問題,他開始強調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要平均地權,出現了‘新三民主義’。從後來的一系列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毛澤東重新對孫中山學說進行了繼承和發展。”伍優政說,從孫中山學說到毛澤東理論,這個繼承的脈絡可以作為如今兩岸青年交流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