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華人學者答中評:民主是西方話語的敵我標誌

http://www.CRNTT.com   2016-06-15 00:22:16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高級講師潘成鑫。(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記者 徐夢溪)“‘民主’在西方構建的話語中成為劃分敵我的標誌。但事實上,即使中國接受民主,西方還是會不停地移動標杆。講中國故事不能重蹈西方覆轍。”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高級講師潘成鑫昨日在以“西方話語:中國崛起的無形‘天花板’?”為主題的論壇中告訴中評社記者。

  潘成鑫著有《國際政治中的知識、欲望與權力》一書。

  對於構建中國話語,潘成鑫指出,中國是世界的中國,在近一、二百年中,受到西方話語和實踐的衝擊,這一直在影響中國的話語。

  他表示,中國和西方是相互構建的,而中國在近代以來一直是處於劣勢的,更多的是學習。因此中國學到很多西方的東西,比如主權和民族主義的概念。

  “那麼是不是中國解決了政治體制問題就可以和西方平等對話?”

  潘成鑫分析說,實際上,西方總是在找一個他者來建構自身,這個他者是一個對立面。西方的哲學思想很容易把“他”看成對立,就是自我和“他”不能兼容,他者要麼是威脅,要麼就要對“他”進行同化、融合和改造,比如讓中國在政治上更加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

  “‘民主’在西方構建的話語中成為劃分敵我的標誌。但事實上,即使中國接受民主,西方還是會不停地移動標杆。我們可以想象,就算中國變成民主國家,西方仍然可以找出不同點。”

  他表示,“中國威脅”並不是唯一的,早在80年代,西方也有“日本威脅論”,這一種歧視是西方的一種思維方式。

  潘成鑫做出假設:“如果世界沒有中國,美國面對的是印度,那麼民主體制將不會美印合作的基礎,到那時,民主體制將不是西方判斷‘你’和‘我’的一個標準。“

  他強調,如何講中國故事,就是不要重蹈西方覆轍。我們要避免貼標簽來分類國家,因為這樣會挑戰民主機制的規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