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王英津:落實習馬會成果 有挑戰亦有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5-11-16 00:15:39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早前在新加坡進行了歷史性會面。(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1月16日電(記者 莊恭誠)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王英津,歸納了“習馬會”的十大重要意義,包括:鞏固了“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會面的先河;提升了兩岸交往的平台;增進了兩岸的政治互信;展示了大陸的自信和勇氣;表明了大陸反對“台獨”的堅定決心;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揭開了兩岸商談政治議題的序幕;為未來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提供了啟示和借鑒;是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繼鄧小平“一國兩制”之後的又一重大機制創新。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早前在新加坡進行了被稱為“習馬會”的歷史性會面。王英津表示,此次會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必將載入史册,所貫穿的精神和策略可概括為16個字:“明確共識,淡化分歧,擱置爭議,務實靈活”。

  不能僅停留在闡述意義

  王英津認為,“習馬會”落幕後,不能僅停留在對會面意義的闡述上,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實此次“習馬會”達成的積極成果。他指出,從大陸方面來看,落實“習馬會”成果的態度和機制,不存在任何阻力,但台灣社會卻是一個異質性的對抗社會,恐怕“習馬會”成果在台灣的落實並非一帆風順,返台後馬英九赴“立法院”報告遭到民進黨人士的抵制,就是一個典型反映。

  他指出,“習馬會”的後續效果尚存不確定性,具體原因有三。

  其一,此次會面雖然帶有很強的公權力色彩,但畢竟還不是以公權力的正式名義來進行的(如回避官銜稱謂)。倘若要使這一會面成為機制化成果,在台灣島內還要經過相應的公權力程序,否則在野黨會利用這一點大做文章。然而要做到這一點,目前還存在反對的力量。雖然會面帶有公權力色彩,但背後的支撐力量仍然是政黨,倘若沒有了政黨的支撐,這個機制或平台就難以運轉了。

  其二,台灣社會與其它社會有所不同,是一個撕裂的、族群對抗的社會,這決定了台灣方面在政策執行的連續性上可能存在問題。民進黨上台後能否延續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機制,尚取決於民進黨是否接受“九二共識”。台灣社會的這一特殊政治現象,會使“習馬會”成果在台灣的落實受到衝擊和影響。

  其三,此次會面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而今後不可能只會面而不簽署一些實質性的協議,否則會面意義就會大打折扣。但簽署協議之後,台灣方面回到島內還需通過其內部的相關法律程序(如先前海協會、海基會簽署的服貿協議被卡在“立法院”),甚至有些還需經過公民投票。從上述分析看,兩岸落實“習馬會”所達成的積極成果,單有大陸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尚需要有台灣社會的全力配合。但民進黨可能會利用台灣的“憲政體制”來阻撓“習馬會”成果的落實。

  四大現實因素影響成果落實
  
  王英津認為,就短期而言,如何承續“習馬會”的東風,將兩岸關係再繼續向前推進一步,是雙方應重點思考和規劃的問題,但是目前也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四方面。

  其一,兩岸六十多年延續下來的根本矛盾,並未隨著“習馬會”的登場而立即消失。

  其二,2016年1月16日的台灣“大選”在即,國民黨的注意力集中於“大選”。

  其三,馬英九的任期僅剩半年多,即便其在卸任前意欲有所推動和落實,台灣的制衡政治體制也決定了“習馬會”成果在台灣的落實會受到很多牽制。

  其四,美國表面上說樂觀其成,但內心到底如何盤算和影響台灣,也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儘管如此,王英津還是表示,兩岸應從大局出發,珍惜此次最高領導人會面所達成的共識及相關成果,排除阻力,認真加以落實。他說,兩岸雙方均應系統梳理和分析未來六個月內究竟還能做些什麼,要通過相關部門的聯合論證,弄清哪些成果可以馬上落實,哪些暫時無法落實;哪些兩岸自己可以解決,哪些受到國際因素影響(如台灣加入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問題)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解決;哪些大陸單方面掌握主導權,哪些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哪些符合“一個中國”原則,哪些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特別是台灣國際參與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王英津期望兩岸可先行展開分析、論證和研判,爭取盡早拿出方案,早日落實“習馬會”的積極成果。“只有讓兩岸民眾——特別是台灣民眾——感覺到‘習馬會’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能引起他們對‘習馬會’更多的關注和更大的期待,才能使‘習馬會’的意義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