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經驗與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3-11-01 08:56:35  


 
  主要原因和我們發展的道路有關。1949年之前,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社會不穩定,經濟發展也不穩定。1949年以後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1949年—1952年戰後的恢復,開始接觸現代化建設。當時有穩定的環境,但是為什麼1952年到1979年經濟增長的績效很差,人民的生活水平沒得到明顯改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確定的發展目標,在1952年、1953年提出追求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也就是說,在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勞動生產率要超過英國,十五年以後我們勞動生產率要趕上美國。勞動生產率要趕上英國和美國,就必須擁有當時英美所擁有的產業。當時美英擁有的產業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產業,還有專利保護。況且,那些產業都是他們國家現代化的根基,有很多跟他們國防安全有關的資本密集的大型重工業,在那種條件下根本不會給你。要發展,就必須靠自己發明,但自己發明不僅成本很高,還放棄了後發優勢。更重要的是,這些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當時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社會,資金資本非常短缺。

  因此,當時發達國家主導的占有優勢的產業,並不符合我們國家實情,不具備比較優勢。資本密集的產業最重要的成本是資金的成本,鑒於我們資金短缺,資金成本價格高,使得整個成本要比發達國家高,在開放的市場中沒有競爭力。企業沒有自生能力,必須用政府的保護和補貼才能生存下來。但是保護和補貼帶來的必然是政府對市場的幹預和過度扭曲,有了幹預和扭曲以後,就喪失了比較優勢,且扭曲會造成各種惡果,造成產業和經濟發展效率非常低。因此,這使我們跟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越來越大。1979年改革開放後,我們開始發展那些勞動生產密集的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產業。帶來的最終結果是,這些產業發展非常快,帶來了後發優勢的33年時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