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光遠:高鐵開向春天的方向在於市場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7-01 11:49:26  


 
  的確,京滬高鐵一頭是中國政治中心,一頭是中國經濟中心,沿途又是中國最繁華的經濟發展地帶,如果在這種外部條件下都賺不了錢,中國高鐵的遠景無疑堪憂。但是,如果簡單算一筆賬,這條長達1318公裡的綫路總投資是2209億元,其資金來源一大半是銀行貸款,每年的利息支出至少在50億元,考慮到設備折舊等費用,京滬高鐵每年的總運營成本將不少於170億元。這意味著,京滬高鐵只有在保持較高的上座率的情況下才可能保本持平。京滬高鐵對沿途經濟的“溢出效應”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自身不賺錢,這種溢出效應就不會有持續性。

  在京滬高鐵開通之前,中國已經運行有京津、武廣、鄭西、滬寧、滬杭等5條高鐵,盡管目前官方尚未公布運營財務數據,但上座率不高、虧損已不是什麼秘密。而高鐵虧損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沒有一個和市場接軌的票價。我們能夠理解中國高鐵建設中“高負債”的融資模式,在這種融資模式的財務壓力下,高鐵的票價不可能有太多的下降空間,但如果高鐵票價一直高高在上,短期內其不會比民航、公路運輸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基於有可能虧損的預期,京滬高鐵在票價的制定上,顯然吸取了之前的運營綫路的教訓,按二等座票價555元計算,平均每公裡運價0.42元,低於之前武廣高鐵的0.46元和京津城際鐵路的0.48元。如果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京滬高鐵票價相當於民航經濟艙票價的4.9折。至少從數字的比較看,京滬高鐵在市場化定價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的進步。

  因此,對於中國的高鐵而言,不管你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物流成本以及溢出效應方面有多優異的表現,但高鐵自身的核心命題除了安全之外首先是要賺錢,對於一個市場化的主體而言,高鐵的主要效益應該體現在財務報表裡,而不是以表外模糊的宏觀效應自我安慰。從建設到運營,中國高鐵和傳統鐵路一樣,都缺乏一個市場化的生存模式。以高鐵的建設為例,資金來源是清一色的國有系統,並沒有很好地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這使得高鐵基本依靠負債進行融資。根據銀監會的數字,到一季度,中國鐵路企業的負債近2萬億元之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