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李剛門”賠償協議背後的隱憂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2:16:24  


 
修正現實不正義乃中國當務之急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廣大民眾把對正義的實現寄托在清官身上,故有包拯海瑞的千古傳唱。在這種清官情結中,民眾並沒有對皇權制度從一種根本意義上予以否定,而只是希望清官的出現能對現實中的不公現象給予糾正,還正義一個公道。在古代中國,帝王制度就是一種普世制度。因此,儘管經歷太多的不正義和不公,民眾的怨恨對象基本上只限於貪官這個層次,反貪官不反皇帝就是這樣的傳統。

  從革命開始,中國共產黨就灌輸給群眾一個理念:制度才是不正義的根源。當年胡風以“時間開始了”這樣極富詩意的語言來形容人民對一個公正制度的歡迎和期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民眾對正義和公平並不敏感,因為那時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貧富最為平均的社會之一。但隨著時代腳步的前移,中國民眾發現自己的身邊竟然充斥了如此眾多的不公和不正義。而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新思潮對民眾啟蒙的廣度前所未有,接受過教育的民眾開始把世界文明當做比照和衡量自己國家的坐標系了。對現實正義的訴求開始成為中國社會中的一個重大現象。
  
  在網絡普及之前,上訪是中國民眾遭受不公後採取的主要救濟方式。雖然這條渠道依然留存,但隨著信息流通的便捷以及民意的大規模集聚,網絡迅速成為廣大民眾反腐反不公反不正義的更重要方式。在影響政府高層從而對現實不正義現象得以修正上,網絡無疑更為有效,成本也更為低廉。近幾年來,網絡對中國社會和政治文明的助推作用有目共睹。隨著作用的加大,民眾對網絡的預期更高也更為迫切。人們傾向於認為,只要網絡對現實不正義進行曝光,政府相關部門或高層就會給予一個大體滿意的答覆。“李剛門”也大抵如此。

  因此,宣傳部門對“李剛門”的介入造成了網絡和媒體形成的民意與官方意志之間的博弈。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民意還是官方意志都會影響法律審判的獨立性和中立性。但在中國“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中,一旦官方介入,民意便要舉手投降。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會引發一個更加可怕的後果:加深民粹階層與精英階層在如何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上的分歧,從而使得中國未來的政治改革更加艱難。一直以來,精英階層的一個共識大體上就是中國需要漸進改良,暴力革命對社會破壞太大,成本太高。而近年來形成的民粹階層則遠為極端,這從社會底層對毛澤東時代的向往就可以看出端倪。

  當民眾認識到現實中的不正義現象很難通過實際行動來得到改變和修正的時候,社會與政府的矛盾就會不斷累積。而當這種矛盾累積到一定量的時候,任何改革可能就已經為時已晚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來臨之際,當年晚清政府的“新政”困局被人們屢屢提起。當代中國當吸取這個教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