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直擊炮戰後的延坪島

http://www.CRNTT.com   2010-12-17 13:51:07  


 
  實際上,韓國相關部門不斷組織各國記者、旅行社前往非軍事區一帶旅遊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夠將這塊世界上武器部署最密集的地區打造成和平地帶。去年5月26日,韓國已經在朝韓對峙最前方的華川郡舉行了“世界和平鐘公園”竣工儀式,前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以及來自南非、尼日尼亞等12個國家的大使和代表出席了儀式並打鐘,呼籲各國穿越矛盾壁壘,停止紛爭。

  鑄造鐘的材料是戈爾巴喬夫和江原道的知事等人用了3年多時間從巴勒斯坦、埃塞俄比亞、阿富汗、哥倫比亞等世界30個國家的戰亂地區收集來的彈殼、60個小鐘和朝鮮戰爭時期朝鮮人民軍使用的炮彈等混合熔化的。

  華川郡有關人士告訴《世界博覽》特約記者說,眼前這座鐘的準確重量是9999貫(一貫相當於3.75公斤)。在這座大鐘的上方共鑄造了4只飛翔的和平鴿,但是面向北方(朝鮮)的那只和平鴿的翅膀尚沒安裝,而是有意保管在鐘的下方,這只鴿子的翅膀正好1貫重。等到南北統一的那天到來,就將為這只和平鴿裝上翅膀,屆時和平鐘的重量也將正好達到10000貫。(世界博覽雜誌特約記者王剛 發自韓國)

韓國民眾怎樣看待炮戰
 
  “分界線”僅是心理而非實質上的鎖閉

  人的天性永遠超越“分界線”

  文|黃世瑾

  導語: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人是不可能被阻隔的,因為人性中有對生命、自由和幸福的天然向往。

  1516年,威尼斯共和國開始修建“隔都”,限制猶太人的自由居住和遷徙;1797年,“隔都”大門在群眾的歡呼中被焚毀。

  1961年8月13日凌晨,一道以水泥、電網、壕溝和地雷組成的“防衛牆”將東西柏林強行隔開;1989年11月9日深夜,自柏林牆兩側湧出的人群齊聚勃蘭登堡門下,慶祝德國重獲統一。

  歷史一次又一次以無言的真實嘲諷了障礙修築者們的智商——“當下存在著的,最終都要消亡。”(黑格爾語)

  人與人生而平等。他們有血有肉,也有著“不可能”與“可能”的二重性。人類或許永遠無法更改膚色、語言、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帶來的隔閡,無法避免衝突,無法超脫現實政治;但他們有能力也有意願,借助更智慧、更人道的方式解決現存的爭端,而不是簡簡單單築起高牆、拉上鐵絲網。

  克什米爾有圍牆,印巴之間的衝突從未因此阻斷;塞浦路斯有隔離牆,該國的內部紛爭反而因此加劇;北緯17度線一度成為南北越勢力的分界線,但在1975年越南統一戰爭中,“邊界”沒有起到任何阻遏作用。

  就是那道公認的戒備最嚴密、利益關聯方最多的“三八線”,在冷戰高潮時期也曾多次被朝鮮挖掘的地道穿越。製造“隔離牆”、“分界線”、“緩衝區”的人們滿以為栅欄、高牆和鐵絲網就能鎖閉住已經存在的衝突,衝突卻以其他方式繼續著無孔不入的蔓延。

  每一種“分界線”都僅是心理而非實質上的鎖閉。當聰明人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態度研究如何設置人工界限時,何嘗不是自行鎖閉了通往交流與和解的道路?倘若人們可以為“隔離”設計出無比精妙的系統,為何不能將類似的努力用於理解和溝通?

  筆者願以美國歷史學家塞繆爾.莫里森在其著述中的結語為朝韓間的糾葛做結:

  “如果說這次戰爭的勝利除卻變更了國際均勢外還有些別的內涵的話,那便是始自希臘的永恒價值與恒常道德的複歸。這些信條常遭折損,當人們為生存拼殺時,往往對其視而不見。但人類終將複歸於斯,且誠然複歸於斯,以期安享造物主之偉大饋贈——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之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