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洲際轉移

http://www.CRNTT.com   2010-12-07 12:07:46  


   
  1933年4月從德國大學校園中開始了“文化清洗運動”,2400多名有猶太血統的科學家以及上萬名文化精英從納粹德國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中被驅逐出去。當這樣一大批優秀的文化知識精英被納粹黨內不學無術的黨棍們替換掉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德國的世界科學文化中心地位的失落。

  種族主義是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核心思想。希特勒抓住了德國人一戰失敗後渴望翻身的民族情緒,依靠煽動種族主義上台,1933年當政以後,立即展開文化清洗運動,大肆迫害猶太人,驅逐“非雅利安學者”,把有猶太血統的科學家盡數逐出校園,趕出國門,到1937年,德意志高校師資隊伍損失了39%,到1939年二戰爆發時,整個納粹德國高校教師崗位中的45%已被納粹黨棍占據。希特勒瘋狂的短期行為,得到德國主流社會的配合,使德國科學教育文化元氣大傷。

  猶太難民為了活命,流亡地多達75個國家,但最後只有美國接收最多,讓這些難民落地生根,並結出科學文化的碩果,美國也因此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猶太難民最初首選的流亡目的地並非美國,而是路程較近、文化差異較小的歐洲國家。但某些歐洲國家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善待猶太難民,包括其中的科學文化精英。比如瑞士,是永久中立國,以德語為主要語言,本來是猶太知識難民十分願意選擇的避難所。但瑞士當時失業嚴重,人們害怕猶太知識難民競爭就業崗位,於是政府規定入境的外國人不得從事任何獲利的職業,法律禁止雇傭任何外來難民。這就使流亡科學家到瑞士找不到施展的舞台,只能把瑞士當作流亡的中轉地。

  再比如加拿大,雖然地廣人稀,原來並不拒絕歐洲移民前來謀生,但加拿大對移民的選擇有自己的偏好,他們願意接收的是礦山、森林和血汗工廠需要的廉價勞力,而不是知識精英,“如果在藝術家與農民之間,文人與伐木工之間,詩人與礦工之間,學者與石匠之間,只能選四個人入境的話,那麼加拿大政府會毫不猶豫地都選擇後者。”這就使加拿大拒絕了大批科學家、藝術家、銀行家、教授、律師、醫生的避難申請。他們甚至害怕,如果政策有了彈性,加拿大所有的大學會被難民塞滿。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茲伯格因為妻子是猶太人,遭到驅逐,到加拿大一所大學任教。因為由美國的基金發工資,移民局才允許他入境兩年。兩年後,又要趕他走,校方千方百計和政府交涉,方獲准留下。10年後赫茲伯格才取得加拿大國籍,1971年成為加拿大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